改革开放40余年,无数曾经的明星企业折戟沉沙,而通威基业长青,引领行业40年;光伏产业兴起十余年,既有无限风光,亦有乱云飞渡。成千上万个企业家就像水面上的万千朵浪花,此消彼长,刘汉元的名字是光伏时代大潮中最高的浪花之一,而且在今天更加闪亮。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光伏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而通威,在这
全球首创“渔光一体”
彰显振兴乡村赤子心
能源饭碗与粮食饭碗,一个关乎亿家灯火、一个关乎万家餐桌,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也都关乎碧水蓝天的生态文明。
而渔业与光伏正是通威的两大主业。光伏电站需要占地,水产养殖需要一定程度的遮阴。看似不相干的两个行业,有没有可能整合在一起,若可以,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刘汉元针对通威的光伏产业链全局,创新提出了“渔光一体”构想:在池塘养殖水面上架设光伏电站,将光伏发电与现代渔业有机融合,解决了终端应用场景的覆盖问题。
通威“模式之变”,背后是“布局之变”。2013年,通威正式立项研究“渔光一体”模式,在江苏南京、射阳等多地开展试验。2014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指出鼓励“因地制宜利用滩涂、鱼塘、湖泊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渔光一体”模式的落地有了政策依据。
全球首创的“渔光一体”发展模式,让一亩土地年产出5万—10万度电,水下与以前一样养殖1—2吨、甚至更多水产品,绿色环保的同时,人工强度大大降低,极大提升了传统渔业养殖土地面积和水面面积的价值输出。
通威江苏龙袍“渔光一体”基地
目前,通威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发建设“渔光一体”基地,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超过3GW,优质而清洁的光伏电力正源源不断地惠及千家万户。
其中,通威投资建设的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的“渔光一体”项目,年平均产生清洁电力约2000万度,光伏区的水草新根高出非光伏区20%以上,大闸蟹平均出肉率和性腺指数分别高出非光伏区4.6%和8.75%。目前年产量达30万斤,带来约1700万元的收入。除了一产增收外,每周末,许多市民会带着家人来基地钓鱼抓螃蟹,越来越多的“农家乐”“渔家乐”随之兴起,有很多90后、00后选择留在农村,选择现代渔业。
企业“布局之变”,源自“赤子之心”。渔光一体光伏电站一边为产业“减碳”,一边为发展“增绿”,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和换代,又能支撑当地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为乡村振兴的过程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
四十年,时代更迭答卷常新,但刘汉元殷殷初心如磐。四十年前的“养鱼能手”刘汉元,如今继续谱写着更美妙的“渔光曲”,为乡村振兴与碳中和提供了“通威方案”“通威样本”。2022年9月,通威集团因在全球首创“渔光一体”发展模式入选《中国能源产业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布局“垂直一体化”
用先进技术服务“双碳”事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刻不容缓的当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让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加速演进,在这其中,光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历经十余年波澜壮阔,我国光伏产业从硅料、电池、组件“三头在外”,到如今实现了光伏制造业、发电装机量、发电量三项“世界第一”,新的全球能源资源史上,光伏这一笔正在被中国书写。
业内公认的光伏的“第一性原理”是降本,用新技术推动行业持续降本增效。需求和成本是影响光伏市场发展最核心的两大因素,面对日益高增的需求,综合成本的全面比拼将成为未来行业竞争的痛点。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光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很明确,但光伏领域产业链条并不长,一体化已是光伏产业链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必修课。近几年,行业一体化趋势明显,诸多组件企业也进入上游电池、硅片、硅料甚至工业硅等环节,而工业硅、硅料等企业进入电池、组件环节也屡见不鲜。
通威深耕光伏制造环节已经多年,从2006年进入硅料到2013年进入电池片环节,始终稳扎稳打。
今年9月22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计划于江苏盐城投资40亿元建设25GW组件产能。这意味着,这家硅料、电池片的双龙头,开始大规模开拓光伏组件环节,布局一体化。
在刘汉元看来,这并不是临时的战略决定。“2013年我们收购业务的时候就有组件,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研究和跟进。”他对记者表示,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通威作为光伏行业领军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响应国家号召,因此加大组件环节的投资是顺应我国发展方向及行业发展趋势的行为。适当拓展组件环节,也有利于发挥自身在高纯晶硅和高效电池领域的优势,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保障公司光伏业务的稳定发展。
纵观刘汉元的创富历程,科技的力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为技术员出身的企业家,刘汉元在掌舵通威的主要“秘诀”一直离不开技术创新。“高科技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无疑是他成功的真实写照。
同事评价刘汉元在光伏相关技术上非常专业,业内朋友也评价他是“科技迷”。据了解,通威非常注重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建立了强大的研发技术团队。在组件环节,目前已形成具有通威特色的全柔性、零铅型、环境友好型叠瓦组件及全方位覆盖市场需求的半片组件产品。采用通威“TNC”技术生产的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5.1%,生产的双面组件在全面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较传统PERC双面组件平均单瓦发电量增益高3%~5%。
经过技术沉淀,通威半片组件年产能8GW;现有叠瓦产能规模全球第二,年产能6GW,功率涵盖430W+、550W+ 及660W+,产品远销海外30余个国家和地区。
通威高效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
依托强大的电池制造能力及电池和组件中试线,以及完善的绿色新能源产业链作为强大支撑,通威组件一出手就拿出了一叠漂亮的“成绩单”:自今年宣布正式进军组件以来,通威已先后拿下了华润、大唐、国电投等多个项目的组件大单;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实验基地项目——国家电投兴川实证光伏电站采用的正是通威高效叠瓦组件。今年11月,凭借优质高效的叠瓦Terra系列产品、可靠的品牌公信力和雄厚的可融资实力,通威荣登彭博新能源财经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光伏组件制造供应商排名分级Tier 1(一级光伏组件制造商)榜单。
进军组件领域后,此前的合作伙伴也在一定程度上变为竞争对手。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这样的转变,刘汉元表示,光伏行业一直都是一个开放、透明的行业,正因如此光伏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因此竞争是光伏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技术进步的源泉。这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刘汉元看来,互利共赢才是商业正道。“为你好实际上也是为我好,为我好也是为你好,大家有了这种理解与共识,才能形成理性竞争的商业形态,行业才能够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光伏是一场马拉松,要领跑更要长跑。刘汉元与通威今年迈入创业第四十年,光伏这一利国利民的事情太值得鼓与呼、值得投入一生。
“一场以人类呼唤绿色低碳为核心、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革命已经开始。‘双碳’目标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雄心和决心,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光伏发电毫无疑问将成为第一主力军。作为其中主要的见证者、参与者,每一个光伏从业者都要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刘汉元表示。
作者:牟思南 齐琛冏 来源:环球网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