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新能源装机比重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青海,也是全国首批八个电力现货建设试点中比重最高的一个。2016年,甘肃新能源利用率低至60.18%,在大量弃风弃光面前,甘肃新能源企业比其他地区新能源企业更早走上了市场化之路。与国外先有电力市场,再有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不同,甘肃需要一边解决消纳问题,一边从无到有建设一个适应新能源发展的
新的一页
“十四五”期间,甘肃将继续推动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甘肃要持续推进河西特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模,打造金(昌)张(掖)武(威)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积极开展白银复合型能源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到2025年,全省风光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更多跨省输电通道建设也在计划之中。前述规划提出,加快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推进河西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开工建设。
目前甘肃省新能源装机接近2900万千瓦,按照规划,新能源装机规模将在未来四年增加2000万千瓦以上。
2021年5月,甘肃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十四五”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甘肃省2021-2022年安排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1200万千瓦。
对于这样快速的增长,无论是调度机构还是发电企业,都预判2022年新能源利用率将有所下降。
省间市场始终被寄予厚望。从2017年到2020年,甘肃外送电量每年增长百亿千瓦时以上。2020年全年,甘肃外送电量达到520.16亿千瓦时,占到甘肃全年发电量约三成 。省间电力市场的建设进展也与甘肃新能源消纳密切相关。
2021年9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发布了修订后的《北京电力交易中心跨区跨省电力中长期交易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其中规定跨省跨区交易的标的物为分时段的电能量。未来甘肃新能源将不再采用打捆形式参与外送交易。
两个月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正式公布《省间电力现货交易规则》,这一规则将取代《跨区域省间富裕可再生能源电力现货交易试点规则(试行)》。省间电力现货交易将覆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内蒙古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覆盖范围内所有省间交易,市场灵活性将大大增强。
与富裕可再生能源现货市场相比,省间现货市场扩大了市场主体范围,除了可再生能源,也允许煤电、核电等各类电源参与。富裕可再生能源现货仅允许跨区交易,省间现货则没有这一限制。
此外,富裕可再生能源现货的交易是单向的,仅限于送端电网卖出弃风、弃光、弃水电量,省间现货市场也不再有此限制,更加强调互济。甘肃省调度机构人士介绍,对于甘肃省来说,以前甘肃只能作为卖方,将消纳不了的新能源卖出。现在,在晚高峰等电力供应紧张时段,甘肃也可能向其他省份买电,以保证电力供应。
对于新能源参与市场的长期形势,企业始终看好。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将使得能耗指标紧张的地区更加积极开发和购买新能源。
“新能源成本也会越来越低。”一位新能源企业从业者表示。
但眼前电力市场中的亏损,则使新能源企业感到,现有规则体系还不能完全体现自身的绿色价值。
2021年9月7日,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在首批绿电交易中,共17个省份259家市场主体参与,达成交易电量79.35亿千瓦时。首批绿电交易价格较当地电力中长期交易价格溢价0.03-0.05元/千瓦时。
根据《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初期绿色电力交易将优先组织未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政策范围内的风电和光伏电量参与,电力用户主要选取具有绿色电力消费需求的用电企业。
2021年10月22日,甘肃电力交易中心协同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开展了2021年10-12月甘肃绿色电力交易,两家用户与两家平价新能源发电企业达成甘肃首笔绿电交易,成交电量560兆瓦时。这也是西北区域内首笔省内绿电交易。
对于绿色价值是否与电量绑定,业界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认为只有与电量绑定,才能体现出绿色的“刚需”性质,并且也为用户提供了可追溯的绿色消费痕迹;另一方认为把绿色价值放入电力市场交易中考虑,与技术中性的原则相违背,阻碍了电源间的同台竞争,也限制了绿色价值的流动。
“像甘肃这样的省份,绿电的价值应在很大程度上由消费方,即受电省份用户承担。”一位资深电力研究者指出,“不可能‘憋’在省内。”
一位多年从事电力市场改革的专家表示,客观上,电力市场承载不了所有东西,随着补贴的退坡,新能源的利益需要电力市场,再加上碳市场、绿证市场等外部配套机制才能共同实现。
作者:陈仪方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