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2022-01-10 10:13:29 太阳能发电网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论推动新时代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一)“当年我们是贫油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搞石油大会战,对当时我们国家在层层封锁下实现自力更生、搞工业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咱们石油战线居功至伟、功不可没!”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
国际合作彰显中国智慧。我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按照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双多边能源合作,着力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先后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在国际组织层面,与30多个能源领域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阿盟清洁能源培训中心、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中国—中东欧能源项目对话和合作中心、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等5个区域合作平台;在具体合作层面,相继投运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建成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我国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不仅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更体现为蓬勃的发展实践。中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让能源消费的清洁低碳转型更快,让能源供给的质量效益更高,让能源技术的创新动力更足,让能源体制的制度优势更大,让全方位国际合作的朋友圈、同心圆更广。我国能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回首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我国能源事业发生了沧桑巨变,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快速发展,真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来之不易、难能可贵!

新中国成立之初,煤炭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原油产量仅12万吨,国内消费的石油基本上依靠进口。1958年2月,党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满怀豪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广袤的松嫩平原,展开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终于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发现了大庆油田,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页。1961年,位于黄河入海口的胜利油田被发现,新中国又一场石油大会战在渤海之滨展开。

为了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冲天豪情,仅用3年多的时间就夺取了大会战的胜利。60多年来,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4.3亿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自1976年攀上年产原油5000万吨高峰后,大庆连续27年保持5000万吨水平,至今仍保持稳产高产。60多年来,胜利油田共发现油气田81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1/5。以石油工业为代表的中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从“一穷二白”到能源大国,从“以煤为主”向“清洁化、多元化”发展,能源供应从“普遍用不上”到“普遍有保障”再到“高品质、个性化”,我国能源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战胜了重重挑战,攻克了无数难题,凝结着几代能源战线工作者的艰辛努力、艰苦奋斗。可以说,能源事业的成长和辉煌,见证了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和辉煌;能源事业的探索和成功,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成功。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建成较为完备的能源工业体系;到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推动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能源事业的稳步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的中国,从大西北一望无际的光伏电板,到大草原矗立的“大风车”,再到来往穿梭的新能源汽车……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呈现出蓬勃生机,能源领域的创新方兴未艾。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把清洁低碳作为能源发展的主导方向,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能源基础,而且本身就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增长点,为经济增长不断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