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降价,光伏的又一次历史性拐点,终究还是来了。【历史大反转】涨价,2021年整个光伏产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始作俑者是硅料,至于硅料价格大涨的原因,光伏“大跃进”下的供应链失衡是问题根本。当产业整体扩张时,如果某一环节的扩产速度落后,那么必然拖累整体节奏,同时会引发下游对该环节的抢购。2020年是光伏玻璃
2008年,金融危机不期而至,多晶硅瞬间塌方,价格重新回到双位数时代。后上的硅料产能胎死腹中,下游锁定长单的企业功亏一篑。
如此惨烈的教训,光伏人反思了吗?引以为戒了吗?
显然没有。
2009年,“太阳能屋顶计划”横空而出。政策一吹风,产业界又躁动了起来。不只是光伏业内在激进扩张,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都来了,有卖水泥的,有做服装的,用当时一个企业家的话说:“只要有钱就可以整!”
结果是,到2010年,全国建了一百多个光伏基地,有1000多家企业,组件产能达到了35GW。作为对比,当年全球新增装机量不过15GW。
巨量的过剩产能迫使光伏企业大打价格战,清仓式出货,腰斩式降价,最终在2012年引发“欧美双反”。这一年,中国光伏的对外出口金额直接从225亿美元骤降至127亿美元,对极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光伏企业形成了毁灭式的打击。
“光伏教父”杨怀进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这多像是一场烟火,砰的一声,上了天,落下来的全都是灰!”
2018年,“531新政”出台,明确降低光伏补贴强度,行业再次轰然倒塌。
以硅料为例,2017年末价格还维持在14万/吨—15万/吨左右,政策出台后,价格直接跌掉了一半。
政策刺破了泡沫,但泡沫却是企业自己吹起来的。在雪崩面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根据当时的统计,2017年,以通威、协鑫、中环、隆基等为代表的12家大型光伏企业砸了1000亿元扩张。
2017年,国内规划了20多万吨的多晶硅产能,在原有基础上直接翻了一倍。2016年,单晶硅片产能尚不足20GW,而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60GW。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2020年,光伏全行业的投资达到4000亿,硅片、电池、组件环节扩建产能超过了去年全球市场的总需求。
作者:文雨 来源:市值观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