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降价,光伏的又一次历史性拐点,终究还是来了。【历史大反转】涨价,2021年整个光伏产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始作俑者是硅料,至于硅料价格大涨的原因,光伏“大跃进”下的供应链失衡是问题根本。当产业整体扩张时,如果某一环节的扩产速度落后,那么必然拖累整体节奏,同时会引发下游对该环节的抢购。2020年是光伏玻璃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季度降价有政府外力干扰的成分,而此次降价则是从产业中游的硅片环节主动发起并传导,是市场博弈后的结果,反应真实供需情况。
其次,把眼光放长远,光伏产能已经全面过剩。
冷静下来算一笔账,按照目前行业规划的产能,到2021年底,单晶硅片产能就达到380W,2022年进一步提升到550GW,组件、电池规划的产能落地后也将达到400GW左右。即便是2021年紧俏的硅料,2025年的产能也将达到300万吨,对应生产超1000GW硅片。
再看一下市场需求,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TrendForce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约为150-160GW,2022年同比增长30%,达到200-220GW。而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数据,到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上限也才不过330GW。
换句话说,未来几年,仅国内光伏企业的产能就将大概率数倍于全球市场需求,这是全面地、绝对过剩!
此轮价格调整或许并不是短暂回调,而是历史性大反转的开始。过往的经验表明,涨的快,往往跌的也急,具体可参考2020年以来的光伏玻璃。
光伏玻璃行情自2020年7月底开始启动,3.2mm镀膜价格一度从24元/平米上涨至45元/平米,期间涨幅超80%。但从2021年3月开始,光伏玻璃价格从顶端快速下滑,到五月底,3.2mm光伏玻璃均价已跌至22元/㎡。
从翻倍到腰斩,只隔了不到半年时间。
【光伏没有新鲜事】
过去二十年,光伏始终处在一个怪圈之中,试图通过产能扩张来提升竞争力,但动不动就把产能打到全球都消化不了的水平,最终总是难以逃脱“努力扩张,然后破产”的梦魇般的轮回。
“金融危机”“欧美双反”“531新政”,二十年里的几次大劫,看似都是“天灾”,实则均掺了“人祸”。
2004年,欧洲开始加大对光伏的补贴,以此为标志,国内开启了第一轮光伏“扩张热”。各路枭雄跑马圈地、大干快上,把多晶硅价格从2005年的40美元/公斤推到了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疯狂程度可见一斑。下游厂商为抢占市场则不得不长单锁定原料,结果却是作茧自缚。
作者:文雨 来源:市值观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