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最惨烈的竞争将出现在2023年!

2022-01-03 10:58:10 太阳能发电网
冬至过,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再过几天,光伏将告别“拥硅为王”的2021年,不管产业如何跌宕,我们终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而绸缪。黑鹰光伏在此前内容中判断,历经一年半的博弈煎熬后,光伏市场已打破博弈的“临界点”。短短半月,产业链价格持续下降。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不久前对今年的装机预期由原
通常,一体化无非两种选择,一是风险控制型,一是利益型。所谓风险控制型,就是我投资这个环节未必能赚钱,但是它可以规避我产业链的风险。另一种就是利益型,就是我在这个环节就是能做得比别人好,能做到第一,能产生社会价值,那我为什么不做?








稍微长远来看,“一体化”带来的结果会如何?其一,很多企业从头到脚一样粗,不同产业链的产能加速膨胀,加速不同环节的产能过剩;其二,每个企业在产业链不同环节都想争第一,争前三,竞争加剧;其三,人人守护供应链护城河,不同环节彼此乱战、彼此踩踏、残酷竞争必然出现;其四,随着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一体化”部分环节竞争力缺失,可能成为一些企业的负担,影响其整体竞争力。

如何看待过剩下的竞争?不久前,隆基股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在与复旦《管理视野》交流时表示:就上下供应链来说,阶段性的挑战会有一些,比如去年的玻璃和今年的多晶硅料短缺。但是从长期来说,凡是人类可以制造的东西,短缺的情况一定是阶段性出现的,过剩才会是常态化。所以,隆基这么多年一直打造的是过剩状态下的竞争力。

“过剩状态下我们怎么生存发展,这是我们更关注的事情。但凡人类能制造出来的产品,都是过剩的,这是恒定的规律。除非垄断——明明可以过剩的,我就不过剩,我要垄断。这个是不符合社会利益的。”

四、注意,央企国企不只是电站开发的绝对主力,央国企还正在加速进入光伏制造环节,这必然加大制造端争夺的激烈程度。同时,越来越多跨界者进入光伏领域,冲击固有竞争格局。

我们在此前的内容中分析过,央企和地方国资在电站开发领域可谓突飞猛进,并在这一环节占据了绝对主力的位置。但现在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国资在光伏制造领域的加速布局,这必然冲击制造环节的竞争格局。

最近的消息是,11月26日,华能集团广西分公司与中南光电签订合作协议,拟投光伏组件、逆变器、铝边框、支架等智能化生产线,打造新能源光伏发电装备智能科技产业园。11月21日,华能江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拟联合企业共投10GW高效光伏电池+10GW高效组件......



就设备保供,除了自投或入股模式外,央国企与光伏制造企业“抱团”正呈井喷之势。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的统计,仅2021年,隆基、天合、晶澳、晶科、阳光电源、华为等18家制造企业与央国企签订战略合作,合作内容涵盖设备供应、光伏项目合作开发等。





此外,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一些与光伏“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开始跨界光伏。甚至,这些“跨界”者中,甚至出现了吉利集团等整车制造企业。根据能源一号的最新统计,今年以来总计有73家的外部行业公司正大踏步地进入光伏新能源板块。



根据能源一号的梳理分析:大量公司扎堆跨界进入了分布式产业中。其中有一些著名的上市公司及集团企业如建发股份、龙元建设、京东、顺丰控股、中材国际等等。



五、光伏十四五争什么?除了国际市场的拓展与竞争,国内市场重点争“整县推进”引领下的分布式空间;争夺“大基地”规划引领下的大型地面电站。面对新的竞争,企业准备好了吗?

从投资主体看,“整县推进”引领下的分布式和“大基地”规划引领下的大型地面电站的投资者,都是以央企国企为主力。对于民营企业为主的制造企业而言,以什么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获得获得中标,如何与央国企形成全新的合作关系,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更具体,如何以自身产品与解决方案获取更多的项目标的?这对各路光伏企业而言,都是新的考验。以下是黑鹰光伏此前引用和统计过的相关表格数据,供读者朋友参考。















作者:刘洋 江南 来源:市值观察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