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涨幅超过60%,储能指数的表现让投资者眼前一亮。储能产业进入“顶层设计”,则让市场开始重新认识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10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了“碳达峰十大行动”。其中对于储能行业,规划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
北京科锐在湖州湖滨充电站分布式综合能源项目上,便探索了氢储能的商业化。该项目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光伏)和清洁燃料能源(氢)作为补充供能手段,项目包括氢电耦合及储能一体化装置、电气转换及储能一体化装置和双枪充电桩等,并配套建设新型配电网分布式智能监控系统,构建一个完整的能源互联网,实现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北京科锐董事、总经理朱明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储能领域,公司产品的应用场景主要还是电储能系统,用于电网侧的调峰调频、新能源场站的一次调频、无功响应和调峰以及用户侧的削峰填谷、增容及紧急备电。同时也在关注和探索氢能的商业化运用技术及场景,包括基于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储能和车用系统。
朱明说:“近几年风光储模式促进了储能产业的快速增长,但绝大多数属于强配储能,储能成本全部由发电业主承担,高额的储能投入迟迟收不回来。如果能建立一种储能成本分摊机制,即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均承担一定比例的储能成本,这将克服储能在清洁能源端发展的制约因素,市场机制健全了,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就清晰了。”
利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再通过电解水制氢进行能源储运,已经成为许多地区重点推动的另一种“光伏+储能”模式。陈广文介绍,氢储能主要适用于长时间、跨区域的储能场景,而电储能更适用于短期、高频波动的场景。首先在储能时长上,氢储能没有刚性的储存容量限制,而电储能的储能时长较短;其次,氢能可以通过管道输送、长管拖车运送,而电储能通常以并入电网的形式进行电力的输送;最后,氢能可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转换为电能、热能和化学能等多种能量形式,而电储能通常只转换成电能使用。
由于氢储能同样是一个长产业链条,因此也吸引了众多上市公司的积极布局。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对记者表示,氢储能产业比电储能产业更具有想象空间,也是资本市场上的热门话题,特别是氢储能技术可以在多个储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使得它具有更丰富的商业化路径和应用场景。从投资主线来看,氢储能的未来发展机会大于电储能。
氢储能与电储能都是国家储能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技术特性的不同,它们之间既有竞争又有互补。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创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树茂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电储能技术当前发展迅速,对于光伏和风力发电短时和一般规模的储能要求的电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而新型二次能源的氢储能技术,通过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能够平滑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供电波动和可维持长达数月的长期跨季储能方式,以及储能规模可从几千瓦到数百兆瓦以上规模灵活可变的储能方式,是解决电网大规模调峰和“弃风、弃光”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王树茂说:“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光伏和风电项目配备氢储能,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效。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提高,必将带来电解水、储氢和燃料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氢能在储能技术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强,并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储能主流方式之一。此外,在氢能利用的另一个下游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技术也在高速发展中。”
氢燃料电池系统能够直接将氢气通过化学反应转换成电能,其主要场景是公交车、叉车、环卫车和重卡等移动式应用场景,以及备用电源、微电网、热电联供、多类型能源互联等固定式应用场景。即将于2020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将是氢能产业链的一次全新亮相,在北京冬奥崇礼和延庆两大赛区已经有4座服务冬奥点加氢站正式投入运营,将为超过800辆氢燃料电池车提供服务。
作者:邢萌 郭冀川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