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涨幅超过60%,储能指数的表现让投资者眼前一亮。储能产业进入“顶层设计”,则让市场开始重新认识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10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了“碳达峰十大行动”。其中对于储能行业,规划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
头豹研究院研究员陈文广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电储能的商业化应用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发电侧,储能可有效解决光伏、风电电站的消纳问题,降低弃光和弃风率。据统计,随着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侧的渗透率的提升,中国光伏的弃光率和风电的弃风率分别由2016年的10%和17%下降至2020年的2%和3.5%。在电网侧,储能商业化应用在于参与电力调峰,即在用电谷段或平段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段进行放电来满足调峰需求,利用不同用电时间的电价不同,获取调峰收益。用户侧涉及户用储能领域,目前储能在电网侧和用户侧方面仍在进行商业化探索。
陈文广表示,电储能技术早已走出实验室,但没有大规模落地商用,一方面是市场缺乏体现储能价值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储能系统本质上是灵活性供电的提供者,可为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提供灵活性服务,从而降低了能耗损失,优化了能源系统结构,但其收益主要来自峰谷电价差,没有体现“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成本上,电储能的度电成本仍然较高,约为0.6元/千瓦时-0.9元/千瓦时,距离规模应用的目标成本0.3元/千瓦时至0.4元/千瓦时还有相当的差距。
因此政策成为推动储能商业化的重要推手,今年已有多个省明确新能源配储比例要求,如海南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要求,同步配套建设备案规模10%的储能装置。储能项目越来越深度的与新能源发电项目绑定,随着光伏和风电项目每年新增装机量的提升,储能的需求量也日益扩大。
目前电储能领域的技术路线也是“百家争鸣”,电池类型有铅酸电池、全钒液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适用温度范围宽等特点,是电储能中的最主要应用类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石墨烯锂离子电池等新技术的研发,也在积极推进电储能技术的发展。
同样“百家争鸣”的还有资本市场。截至10月27日,同花顺储能指数(885921)已经涵盖131家上市公司,不仅涉及天合光能和新风光等光伏和发电设备公司,更涉及以宁德时代、特锐德为代表的锂电产业链公司以及科大国创和格力电器这类软件技术和终端应用公司。储能指数自今年4月23日设立以来,半年涨幅已超60%。
深圳新兰德首席投资顾问王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储能日益成为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必备的配套产业,参与的公司也越来越多。投资者从中遴选标的应主要考量两方面因素:一个是营收构成,观察公司能否在储能领域获得更多订单,另一个是研发投入,决定了公司能不能跟上行业的发展节奏。
氢储能上下游“通吃”
相比电储能,氢储能更加高效。氢能能量密度高,运行维护成本低,可同时适用于极短或极长时间供电的能量储备,是少有的能够储存上百千瓦时以上的储能形式。
隆众资讯研究员毕雁飞对记者表示,清洁环保是氢储能的特性之一,通过发展“新能源+氢储能”可以利用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弃风、弃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再用氢气发电,包括燃料电池发电上网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现阶段氢储能各环节产业化程度较低,需进一步规模化发展。
作者:邢萌 郭冀川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