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命运,往往和“能源体系的创新革命”紧密相关。比如美国在19世纪下半叶的崛起,就离不开其打造的最具时代性的“原油体系”:在生产端,洛克菲勒创办了标准石油公司,通过改良设备、以及高效的冶炼技术,提高了炼化效益,继而控制了美国95%的市场,又通过价格战、雇文痞、收买黑帮等方式,一度控制了全球85%的市场;在运输
02. 特高压: 千里送鹅毛
光伏外送难题的解决,取决于中国的另一块拼图:特高压。
要把电输送出去,就要靠常见的高压线,电压越高,输送电力就越远,常见的高压线一般是220千伏,而作为高压线加强版的特高压,则是800千伏,甚至1000千伏的高压。如果普通高压线是电力的铁路,特高压就是电力的高铁。
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施工现场,2020年
2004年,刚上任的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主张直接上特高压。但特高压的上马,也和当年高铁一样,遭遇了激烈的反对。有专家“很有创意地”把特高压称作“克隆霸王龙”计划:为了增加肉类供应,把现有的牛羊猪禽全拿出来喂霸王龙,得不偿失[6]。
传统的发电思路是:扩建铁路网,把西部的煤运到东部,各地自己建电站。小电站的调度也方便,技术难度低,还能解决当地就业问题。而特高压的思路则是,在西部煤矿建大型坑口电站,降低发电成本,然后通过延绵千里的大型高压电塔,输入到东部大城市。
反对派认为,把本可以分散运输到各地小电站的煤,集中在一个地方加工,再用昂贵的高压塔传送出去,这不就是用牛羊猪禽全拿出来喂霸王龙来增加肉类供应吗?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十几年来,中国的特高压投资相当于5条大秦铁路,但传输的电只相当于大秦铁路运煤发电量的一半。即便再把大秦铁路延长一倍,铁路运煤的投资也远小于特高压建设投资。
经济账固然没算错,但局限也很明显,一句话总结就是:格局小了。
采用铁路运煤路线,虽然眼下成本更低,但是也意味着中国能源将被锁死在煤电路线上。假以时日,清洁能源的传输将是日后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在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之间,决策层做出了抉择:小国才做选择,大国我全都要,特高压和铁路一起上马。
长达3000公里的1100千伏准东-皖南特高压传输线
特高压惊险的技术攻关且按下不表,我们先看看投资金额:从2006年开始大手笔投资特高压开始,中国的特高压建设经历了三次大的投资高峰,14年下来,投资总额高达6091亿[8]。要知道,三峡大坝和京沪高铁,单个项目的投资额也“只有”2000亿。
通过这张贯通全国的电网,有超过5000亿度电从西部运往中国各地,更为关键的是,在2016年后,特高压忽然帮助光伏打开了成本的大门。新疆“弃光率”从30%下降到5%,曾经弃光同样严重的甘肃更是只有2.4%,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特高压的大规模接入。
比如2017年建成的从甘肃酒泉到湖南的特高压,将相当于6个长沙电厂的年发电量的4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跨越2383公里输入到了湖南[9]。
另一条作用于新疆的哈密南-郑州工程外送电力达到了312.58亿度,其中一半以上为新能源发电。而对于弃光率仍然很高的青海,特高压也安排上了。比如,青豫特高压直流工程是世界首条高海拔地区的100%输送可再生能源的特高压输电大通道,工程起于青海,止于河南驻马店。
就这样,本是平行线发展的两大赛道,光伏-特高压完美出现了结合点,中国集齐了新能源竞赛的第二块拼图。
但特高压也不是光伏能源的终极灵丹妙药,光伏毕竟只有白天能发电,晚上就熄火,如果要稳定的上网,更好的办法是把能源储存起来,另外,多发出的电如何能得到更好的应用呢?
第三块拼图带着争议,正在呼啸而来。
作者:陈帅 张假假 来源:远川研究所
责任编辑:jian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