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特约观察员红炜曾对李原和熊猫绿能作出评价:“李原是新能源产业中一位富有远见、能成就事业、金融意识典型的企业家,熊猫绿能则是新能源产业中一个典型的金融资本代表企业,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
不过,上述“熊猫梦”却随着国内“5·31”新政的出台而戛然而止。“‘5·31’新政出来之后,招商局方面希望把新能源板块从李原手里收回去,可能是价格没有谈妥。当时,招商集团下属招商银行(37.000, 0.39, 1.07%)及多个租赁公司都不愿贷款了。”李中华透露。
彼时,熊猫绿能不仅面临着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扩大,而且承受着巨大的偿债压力。截至2018年底,熊猫绿能应收账款40.93亿元,其中电价补贴应收账款为29.29亿元。并且,其总负债249.05亿元,一年内银行及其他借款和相应利息67.6亿元。
无奈之下,2018年下半年以来,熊猫绿能通过配股引资,还通过出售多个光伏电站,以优化债务结构,缓解现金流压力。
在此背景下,随着李原、李宏等熊猫绿能原高层于2019年6月辞职,熊猫绿能在光伏圈的存在感也逐渐走弱。
“熊猫绿能领导换了,项目也变少了。去年一年公司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有些项目也是在扫尾。目前京能的人接手,应该又新招聘了一些人,也没有太多项目。”曾与熊猫绿能有业务往来的某光伏企业负责人王美丽如是表示。
后“熊猫”时代
如今的熊猫绿能,俨然已经进入后“熊猫”时代。
今年2月,熊猫绿能迎来京能集团入主。彼时,京能集团通过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京能香港成功认购熊猫绿能增发的71.77亿股份,持股32%,成为熊猫绿能第一大股东。
“从开始谈合作到2月18日,历时10个月左右时间正式完成交割,京能的加入对于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今年2月25日,在熊猫绿能集团召开的全体员工电话会议上,熊猫绿能原董事会主席卢振威如是表示。
京能集团是北京市国资委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控股京能清洁能源、京能电力、昊华能源(维权)、京能置业四家上市公司。目前,京能集团形成了煤、电、热一体化的大能源格局,涵盖电力能源、热力供应、煤炭经营、地产置业、节能环保和金融证券等多个板块。
截至2019年底,京能清洁能源总资产600亿元,控股总装机962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207万千瓦,占比21.5%。
不难发现,京能集团积极布局清洁能源步子正在变大,资本动作也更为明显。7月6日,京能清洁能源披露私有化意向。在业内看来,这将进一步整合京能集团新能源资产,谋求全面协同发展。
熊猫绿能新任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张平表示,京能集团认购熊猫绿能,是北京市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实质性举动,是京能集团获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之后,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是京能集团清洁能源中长期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布局。
而在熊猫绿能方面看来,引入战略投资者是熊猫绿能长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熊猫绿能方面曾认为,引入北京能源集团,能够提升信贷评级,减少融资成本及改善公司流动资金状况。
熊猫绿能公告显示,京能集团方面入主后,其关联公司已先后与熊猫绿能达成协议,提供担保、融资租赁、存款、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
除此之外,熊猫绿能董事及高级管理层迎来一波人事变动。2月21日,新上任的张平及首席财务官黄慧等关键性人物均为京能集团所派驻。
8月3日,熊猫绿能公告表示,其更名议案获投票通过,不出意外的话,新名称将变为“北京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在熊猫绿能过往的发展历程中,其名称曾多次变更,从太益控股、金保利新能源,到联合光伏、熊猫绿能,再到如今的北京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易主后的熊猫绿能将翻开新的一页,迈向后“熊猫”时代。
但从业绩表现看,熊猫绿能的境况难言乐观。目前,熊猫绿能尚未发布2019年财报,其曾公告预计,2019年取得约36亿元的综合净亏损,相比2018年同期综合净亏损约4.54亿元,进一步扩大。2019年底,熊猫绿能及其联营公司电站装机总容量约2GW,累计建成山西大同、西藏昌都、安徽凤台等熊猫电站仅6个,较2018年12月31日装机容量减少约15.9%。
(文中李中华、王美丽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