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从终端的设备来说,其实户用电站成本已经很低了,大概只有两块钱一瓦。但是加上施工成本和各种渠道成本,要接近3-4块钱,现在市场上普遍是这个价格,当然也有无良厂商卖到5块钱的。
全国平均来说,一个农村家庭的装机容量大概在10千瓦左右,那么大概就在3万到4万块钱一套。一些银行金融机构还推出了不同的贷款产品,山东很多银行是零首付,其它大概也在10~30%不等。
计算收益的话,要看各省不同的光照条件。在山东这样光照比较好的地方,每瓦设备每年可以发电1.3度电左右,上网电价是每度0.4元左右,再加上国家补贴接近0.47-0.48元,一年的收益能达到0.6元每瓦,其它的省份大概也能在0.45-0.55元之间。如果投资成本是3~4元,那么静态的成本回收期大概在5年到6年,光照特别差的地方大概要8年,这相当于每年12%-18%的全投资回报率。
现在各种宝宝类理财的年化收益率只有2%左右,活期存款就更低了,如果有一个自家屋顶上看得见的设备,收益稳定在12%以上,而且国家规定了电网必须全额收购,还是不错的一个投资收益。如果再加上金融杠杆,像买房买车一样有按揭贷款,就更划算了。现有的光伏贷产品,可以让资本金收益率超过30%。
从市场装机容量来看,这个市场大概是在2016-2017年开始启动,在16年之前,全国户用装机量一共才10万套左右。
2016年国家大幅降低了地面电站补贴,逼迫一些企业从大型地面电站向小型电站转变,所以2016-2017年每一年的装机容量都超过存量的总和,17年累计达到50万套,到今年3月份,全国累计装机量达到了大概100万套。相对于全国上亿户的农村市场来说,普及程度其实还很低。
现在制约户用光伏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这个行业还不够成熟。首先它需要比较繁复的探勘、设计、安装,专业性比较强,不像家电或者汽车是相对标准化的,买来就可以用。光伏电站的运维也比较专业,坏了老百姓自己不会修,也不能像汽车开到4S店修,而且100万套设备分散在全国各地,没有形成规模,导致运营维护不是很好实现。
其次如果还要用到银行贷款,期限如果少于12年,除山东外的大多数地区,每年还本付息还是高于电费收益。也就是说,前面8~10年之内现金收益是负的,导致这个市场仍然受限。比如今年五月的全国装机数据,全国不到600兆瓦,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就占了460兆瓦。
即使是在华北市场,像山东这样光照很好,收益比较好,电价也比较高的地方,还有一些小品牌,甚至包括个别的大品牌,他们给老百姓宣传的收益率高于实际收益率,存在欺骗老百姓的情况。
他们以老百姓的名义去贷款,然后告诉老百姓,你看收益可能是负的,或者说每年不稳定,而且光伏组件每年会有一定的衰减,20年后就只剩下85%左右的功率了,不如承包给我,获得稳定的收益。这其实是把投资行为变成了租赁行为,租老百姓屋顶,收益却被企业或者代理商拿走了,只给老百姓很可怜的一点租金收益。一旦出现任何风险,企业关门走人,剩下老百姓还要继续背负贷款。
就是因为这些乱相的存在,总有人说户用光伏是低效骗人的东西。没有一个很强势很可靠的品牌,能让老百姓信任,把无良企业挤出去,这是行业现在面临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河北省南和县积极探索光伏扶贫模式,在160多个村建设了屋顶光伏电站
观察者网:地方政府在推广农村光伏方面力度如何?能够约束企业的欺骗行为吗?
金鑫:2016-2017年,行业刚刚开始红火的时候,除了国家补贴大,像广东浙江等省份还有地方补贴,所以浙江曾经出现过一个县有100多个品牌,疯狂欺骗老百姓的情况。老百姓贷完款以后发现跟宣传的不一样,每年不是赚一两千,而是贴一两千块钱进去。所以后来地方政府在这件事情上一直比较谨慎,没有特别积极参与。早些年曾经有100多家地方银行和全国性的大型银行在做光伏贷,到现在也基本上就只剩下10来家了。
即使是国家支持的村级扶贫电站,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过去几年国家扶贫办和发改委提出了一个村级扶贫电站的概念,用村集体的一些空地建电站,由国家投资,然后产生的收益给贫困户或者村集体。这个想法是很好,但是国家层面没法对这种投资几万、十几万小项目进行全面、针对性指导,只能下放到县一级政府进行建设和长期管理。而电站建设和运营又比较专业,县级政府往往能力不足,所以发生了很多问题,发电效率并不高,甚至成为没人管的“孤儿电站”
。
有些地方政府还存在腐败,出现过很奇怪的电价招标价格,比如现在电站的系统成本大概也就4-5块钱,但是有些地方投标曾经出现过7-9块的价格。
所以现在地方上总体很谨慎,不光户用不碰,村级扶贫电站今年也呈现退潮的趋势。地方政府也在吸取教训,慢慢意识到,是不是让一些比较大、比较规范的企业来做推广,会效果更好一点?
户用电站是非常期待集中度的行业,一个电站要运行20年,老百姓是没有能力去修的,企业的存续能力就很重要。而且户用电站分散在千家万户,对企业的建设和监管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小品牌的生存能力有限,如果质量监管出了问题,过一段时间电站就变成废铁了,老百姓血本无归,这是很恐怖的事情。所以这个行业确实急需一些良心企业,用好的商业模式,好的金融方案,以及好的质量控制能力,去做长期的经营。
观察者网:最近特斯拉也在高调推广光伏屋顶,它在技术和成本上竞争力如何,会给中国厂家带来多大竞争?
金鑫:特斯拉其实是收购了美国的Solarcity,进入户用市场。美国的市场跟中国不太一样,美国的电价比较高,中国的民用电价是4-5毛一度,美国都在9毛以上,所以它的收益更高。特斯拉在美国卖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要14块钱一瓦,价格非常高,但是技术其实跟中国在一个水平线上,是靠电价高和美国的用户免税政策才有经济效益。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的价格还没公布,我个人判断它不会低于7块钱一瓦。美国的人工特别昂贵,支架、线缆等各种材料都很贵,所以进入中国后能降低一点成本,但是估计不会低于7块钱。而我们的国内市场价已经是3-4块钱,所以至少在经济上它不具备竞争力。再加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大规模市场,他作为外资企业,还要去建立深入得下沉渠道,渠道和管理成本很难控制。
观察者网:前些年欧洲对中国光伏进行了严厉的双反,现在已经取消了,是不是接下来中国产品会大量地占领欧美市场?
金鑫:即使在双反的时代,欧美的组件厂也没能占领本国市场,因为在双反之前,中国已经把价格做到了一个欧美厂家做不到的水平。欧美的制造业成本,其实已经失控了,所以双反之后,中国的产品进不去,市场还是被韩国日本占领了,而且价格贵了很多。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很快就在东南亚等地建立生产线,重新注册品牌,然后再卖到欧美,价格还抬高了。欧洲最终取消双反,原因还是双反失败了。
虽然取消了双反,其实它们的市场已经在萎缩了。欧洲的土地资源有限,大型电站方面,只有德国荷兰还有一定的规模,其它国家都比较小。户用市场上,面对终端渠道的集成商以欧洲本地企业为主,但上游产品用的都是中国品牌,外加少数韩国品牌。
中国品牌的主要市场其实已经不再是欧美,而是国内和东南亚、中东、南美这样的市场,加起来可能超过70%,中国自己每年的装机容量就占全球的30%以上。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产能已经超过了全球每年装机总容量,产能过剩、利润过低的隐忧必须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