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短短10年掀翻欧美,走上超越自己之路

2020-07-28 07:20:30 太阳能发电网
在一个号称“世界工厂”的国家,想要靠制造业当上首富,到底有多难?2019年的胡润百富榜,前十名基本被互联网和房地产大佬瓜分,来自制造业的只有前段时间被绑架的何享健老爷子,以及恒瑞制药的孙飘扬、钟慧娟夫妇。其实,翻遍过去20年的中国首富名单,制造业也曾有过自己的光荣,比如三一的梁稳根,娃哈哈的宗庆后,都曾短暂
观察者网:整个中国光伏产业链上,很多环节似乎主要是民营企业在主导,分散度也比较高,它们的优势体现在哪?跟行业技术革新快有关吗?对中国其它科技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金鑫:早期分散度比较高,我觉得是所有国家所有行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市场经济下,每个行业都会有一个战国时代,有激情却也泥沙俱下,最后好的企业脱颖而出,差的企业倒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分散度是好的。但是在高科技行业里面,也不一定是定律。


中国的光伏行业比较特殊,早期行业两头在外,国内只是制造,但原料、生产设备和市场都在国外,那个时候如果过度分散,恐怕会被别人各个击破。所以当时国家用产业政策,扶植了一批龙头企业出来,像赛维、尚德这样的龙头企业创始人,都成了首富。龙头企业作示范,做大做强之后再带动更多企业进来,形成一定的分散,然后分散之后再集中,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健康过程。


如果一开始就过度分散,就像液晶面板行业,国家早期投资有点分散,导致前期花了很多钱,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到后期逐渐集中到两三个大厂之后,才烧出了一个京东方出来。尤其在重资产的行业,政府主导的龙头化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过度集中肯定也有问题,一棵树上吊死,最后这个企业不争气,就全盘皆输。


至于你说的另外一个问题,国企和民企的问题。我们这个行业比较明显,国企有国企的好,民企有民企的好。其实只要是企业,它都是一个领导者说了算的地方,一定不能像政府那样各种制衡。国企介于政府和民企之间,它比民企更规范更重,体系更稳健一些。所以在重资产的行业,对风险比较敏感的行业,国企是有优势的。民营企业呢,只要老板胆子大,判断力强,确实会比国企更灵活,反应更快,对应的,风险就更大。


在竞争性的行业里面,像光伏过去这几年,民营企业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一些。但是好的国营企业,像中环,如果政府能在良好监管的前提下让企业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领导本身又有比较好的判断力和驾驭能力,那么国企其实一样也可以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无论民企国企,很大程度上看的是企业家素质。


其实把整个光伏产业链拆开看,民企国企也是各擅胜场。光是上游的制造业就有一个长长的链条,最前端是硅料,硅料其实是一个冶金化工行业,那是真正的重资产,所以国企更有优势。因为一个硅料厂动辄投资上百亿,像中环这样的国企优势就比较明显。


当然,巨型民企如通威、大全、特变电工,也发展得很不错。


再往下游走,电池片的制造,以及把电池片做成组件,这两个环节属于技术含量比较高,但是投资强度不那么大的制造行业,所以民企就比较强大。中环的硅料很强,但是在电池片和组件行业就相对较弱了。


制造环节里面还有逆变器,它占整个光伏系统的成本不到10%,也是比较轻资产的,所以民营企业就比较强。这个行业竞争尤其激烈,中国南车的逆变器曾经也是行业前三的,但现在已经退出竞争了。


更下游的电站投资,又是另外一个场景了,这才是真真正正的重资产。一个大型电站投资动辄几个亿,一年做十几二十个项目,就是几十亿砸出去,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压力就比较重了。尤其是电站对品质的要求比较高,一次建设要用20年,如果质量不够好的话,可能两三年之内看不出大问题,时间一长明显就不行了。所以我一直说,我们这个行业是吃良心饭的。如果五、六年之后,建电站的人、卖设备的人都不知道在哪了,企业还存不存在都是问题,那肯定会出问题。所以这个行业里面,国企就有明显优势。


前些年,很多民营组件厂拿电站作为避险资产,现金流好的时候,就投资一些电站,行业风险比较大的时候,他们就会把电站卖掉,回笼一些资金来过冬。卖给谁?基本都是国企央企,因为它们的风险控制体制更完善一些,对质量控制得比较好,银行就喜欢这种企业,所以国企的融资成本比民企低很多。这两年国企一发力,基本上民营企业就退出了重投资的电站投资。大型电站这块,民营企业今年非常明显的在退潮。


尤其是今年疫情和政策环境影响下,企业压力都比较大,整个制造业都是这样。一些规模较大的厂家,却可以借机扩张产能,对中小厂家进行挤出。但是如果这个挤出过程过于快速,并不是特别健康的现象。6月份国家还刚刚发文,严控产能的简单重复扩张。


因为光伏这个行业对补贴还是有一定的依赖,在补贴归零的前夜,拼命扩张还不够成熟的产能,一旦遭遇技术革新,就都变成了落后产能。所以扩张产能提高集中度,总体方向是对的,但是过于激烈恐怕不健康,这是眼下的一个隐忧。


观察者网:您谈到了国家补贴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巨大帮助,但过去的补贴政策下,也有不少企业只顾规模不重研发,甚至出现骗补现象,现在有所改善吗?


金鑫:骗补现象最恶劣的时候是2010-2013年之间,当时国家的“金太阳工程”补贴,还不像现在这样,发一度电补贴多少钱,而是初装补贴。因为建一个电站的成本比较高,为了保证企业的收益,国家直接根据初装成本进行补贴。


那个时候有些企业为了骗补,甚至直接把用A4纸打印上组件蓝色,然后用玻璃封装起来,伪装成组件,这个程度就非常恶劣了。就连一些大企业都不能免俗,早期一些大企业在国内卖的组件,明显比国外的要差一些。


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尤其是2013年之后,国家取消初装补贴,变成度电补贴,这样的政策好处就比较明显,企业直接卖产品赚不到补贴了,必须把产品装起来,而且发电效果好才能赚钱。这对行业的品质提升非常明显,在过去的六、七年里,最终能够从竞争中厮杀出来的龙头企业,靠的都是品质。


2018年之后,国家补贴退坡非常快,最早的时候补贴曾经达到八九毛钱,后来逐渐退坡,


18年先是变成三毛多,很快又变到1毛8,“5·31”后的几个月直接停止补贴。19年不再固定补贴额度,变成企业竞价,只有农村的户用小电站还保留了8分钱一度的补贴。这种快速的补贴退坡,导致利润快速下降,企业的成本控制压力骤然变大,第一反应一定是研发投入变低。18年以后,技改力度明显在降低。


企业成本压力大了,对细节质量的控制就会降低。我们作为下游商家能明显感受到,一些上游大厂对一些短期内表现出不来的质量瑕疵已经不那么重视了。同时大企业趁着还有补贴,拼命扩张产能,争取把小厂挤出市场。小厂于是更是用低质低价倾销的方式去回笼资金求活、甚至准备退出行业。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政策的不可预期和过快退出,给行业带来了不健康的震荡。


另外,想骗补贴,先得有补贴可骗才行。国家的补贴拖欠,也是大问题。过去几年,大型地面电站的补贴拖欠非常严重,2-3年不发补贴成为常态。全行业数百亿的拖欠,使得融资能力本身就比较差的民营企业现金流非常难看,不堪重负。于是就拖欠上游生产商和下游施工商的款,行业三角债现在非常严重。这种情况制造业企业只好一方面低价卖电站给国企央企来求活,一方面当然也就无法更多得投资研发和加强质量控制了。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的大唐青海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光伏电站一角


观察者网:新能源行业一直存在弃风弃光现象,光伏行业还好一点,风电更加严重,这主要是技术问题,还是产业规划的问题?储能电池之类新技术的发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金鑫:其实主要是产业规划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太阳照射到地面的能量强度,一平方米大概1000瓦,但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大概只有18%左右,也就是说每平方米才180瓦。所以要想获得兆瓦级(百万瓦)、吉瓦级(十亿瓦)的装机容量,就得占用大量土地。


中国土地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在西北。河西走廊有上千公里的戈壁荒滩,但是偏偏这些地方用电量并不大,工业并不发达,这就导致大规模建设电站之后,超过了当地的用电水平。像青海的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已经接近全省装机量的50%,日发电量也超过水电、火电,接近总发电量的38%。


当地用不掉怎么办?国家就建特高压输电线路。但是特高压的建设周期要一两年,电站只需要半年,输电线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电站的建设速度。


更麻烦的一个问题是,东部省份其实不太愿意买西部的电,更愿意买西部的煤,因为买了煤以后可以建火电厂,就业、税收、GDP都是自己的。


好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发电量还是逐渐能够被充分吸收。因为中国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发电量的比例,大概只有2%,不像欧洲达到5%以上,意大利接近8%,那么相对于我们国家每年5%以上的用电量增速,不是特别难消化。


比如说三五年前,西北地区的弃风率曾经达到30%-40%,现在已经降到20%以下,弃光率除了极个别地方,基本上都在10%以下,大部分的电站都在5%以下了。目前国家也在压减中小型的火电厂,弃光弃风的现象是可以解决的。


现在还有人说储能技术可以让风光电的输出更加平稳,让电网更喜欢风光电。但问题是储能技术现在并不是特别成熟,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这么大,储能成本都没有革命性的下降。相对于汽车消费行业来说,现在的储能成本还算是可以接受了,但是对于能源行业来说,成本仍然太高了,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治本的办法还是要让电站靠近用电侧。从社会效应来说,在西部建大电站,再花那么高的成本输送到东部,其实并不是很科学。但中东部地区土地有限,绿水青山也要保护,还不能占农田,建不了太多的电站,怎么办?可以在屋顶上建。所以国家今年虽然把地面电站的补贴降到了两分钱一度,但给户用电站保持了8分钱一度,目的就是鼓励企业把电厂建到屋顶上去,这样就不用长距离输送,没有社会性的浪费,对电网冲击也最小。


 



作者: 来源:大橘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