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第三大市场的印度在光伏产业的野心很大,但受疫情影响极为严重,今年的新增装机大幅度缩水,预计不超过9个GW。
印度政府将“印度制造”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一心推动印度光伏产业的国产化,为此不惜没完没了的增加关税,8月起将对进口组件征收20%-25%的保护性关税,甚至有部分官员声称要增加到40%。
但是,印度的生产能力似乎很难支撑其野心,根据伍德麦肯兹的数据显示,截止至2020年6月,印度只有8GW的光伏组件产能和4个GW的光伏电池产能,预计至2020年底,印度的组件产能和电池产能将分别达到10GW和6GW。
更尴尬的是,印度生产光伏组件的物料清单供应链只能覆盖当地15-50%的组件产能,“印度制造”似乎很难实现。
另外,由于印度的组件产能主要以多晶产能为主,升级速度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组件生产的成本比中国高了30%,因此,即使印度向中国光伏组件征收25%的高额关税,中国组件在印度境内依然具备价格优势。
正常的商务关系下,即使保障性关税政策期限延长,中国组件在印度市场上依然拥有较大优势,但是,印度却面临着贸易冲突升级的风险。
如贸易冲突进一步升级,印度极有可能除延长保证性关税之外再附加额外的基本关税,或是要求增加组件中包含的印度成分。
孙晓晶博士认为,在极端情况下,印度政府甚至有可能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光伏组件,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
除美印之外,全球其他地区贸易保护也在抬头
伍德麦肯兹认为,随着全球市场上的产能过剩,目前主要的海外市场均在期待更加强劲的本土光伏产业供应链,其中美国和印度的主要手段是关税壁垒,巴西以及未来的印度或将采用“增加当地制造”的无理要求,而法国、韩国等核电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将采用碳排放标准等方式,为中国组件在当地的出口创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