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BP首席执行官陆博纳(Bernard Looney)在不久前发布《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时表示。
传统能源巨头或许已经感受到越来越强的压迫感。《年鉴》统计显示,在风能和太阳能的带动下,可再生能源的增长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
新能源的竞争力在大幅提高。就在国家能源局最近公布的2020年光伏竞价项目结果中,单个项目的最低电价仅为0.2427元/千瓦时,加权平均电价为0.3720元/千瓦时。这标志着新能源已经具有与化石能源正面竞争的能力。
直接动摇油气巨头信心的或是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指出,今年全球电动汽车的保有量预计将近1000万辆。过去10十年,除2019年外,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每年至少增长30%。
事实上,早在2016年,欧盟多个国家就陆续公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各大车企也纷纷宣布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
化石能源巨头已经在调转方向。今年2月,BP提出“零碳”愿景,在2050年或之前,公司将在集团所有运营的业务上,以绝对减排为基础实现净零排放,石油与天然气生产项目也将实现零碳排。
道达尔对新能源展现出极大热情。公司明确,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25GW (吉瓦)的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可再生能源公司。
其官网消息显示,道达尔目前投入低碳电力的资本支出占比超过10%,居于业内大公司中的最高水平。公司还规划,在2030年或更早之前将低碳电力的成本支出比例提高到20%。
无一例外的,中国成为巨头争相掘金的市场。庞大的市场体量依然是中国独有的优势。《年鉴》统计显示,201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速减缓至1.3%,为上一年度增长率(2.8%)的不到一半。全球能源消费净增量中,中国占比超过四分之三,美国和德国均创历史最大降幅。
同样,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仍然是最大的汽车市场。截至2019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
与油气时代不同,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非只有市场优势,更有深厚的产业基础。
角色更迭?
世界光伏产业看中国。截至2019年底,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在全球占比分别达69.0%、93.7%、77.7%和69.2%,而随着国内龙头企业的大举扩张,这一占比还将提升。
再看风电领域,以金风科技、远景和明阳等为代表的国内风机品牌已经全面颠覆了西门子歌美飒、GE和维斯塔斯等在国内的垄断地位,业已开始远征国际市场。
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成长起一支庞大的造车队伍,既包括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还包括大批传统车企。
更为关键的是,占新能源汽车成本40%的动力电池领域,国内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经走到世界的舞台,客户囊括了众多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品牌。宁德时代更是连续三年问鼎全球销量冠军宝座。
似乎,在上述产业,国内企业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BP联手晶科,道达尔与远景合作,就像某种隐喻——清洁能源时代,国内企业拥有成为能源转型时代领导者的可能。但他们最终能成为新格局的塑造者吗?
最大的隐忧或是来自潮起之后的潮落。这些产业的强势崛起,无不是受到政策红利的助推。由于政策剧变,行业轮番上演沉浮大戏。
以光伏为例。受2018年“531”新政冲击,行业骤然降温,掀起新一轮淘汰赛。历经近两年调整适应,行业趋于稳定。但随即迎来平价节点。目前,业内普遍形成的共识是,2021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补贴将正式退出。
由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光伏度电成本已大幅降低,趋近平价,行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但补贴正式退出是否还会引发一系列震荡,仍未可知。
此外,产业发展也时刻面临着技术更迭的风险。光伏行业的钙钛矿,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固态电池,早已引发新一轮技术储备竞赛。而前沿和基础技术的研究薄弱,又是我国工业的短板。
在BP和晶科签订协议同一天,A股市场上,光伏版块市值再次飙涨,突破1.2万亿大关,隆基、通威、中环、晶科等龙头市值再上高峰。
市值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资本市场对企业过往积累的认可,但如何穿越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周期,企业要做的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