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光伏确定性

2020-07-06 12:46:21 太阳能发电网
补贴超预期,平价上网时代来临,光伏建设将迎来新的需求增长旺季。

产业重塑


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铸锭、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6个环节。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


根据华创证券对2018年“531”事件的复盘研究,光伏行业每一轮需求端的恐慌,确实会引起产业链价格的调整以及行业内所有公司盈利能力的下滑,但下滑以后,就是行业的出清,中小企业由于现金流的相对脆弱且研发能力相对缺失,随着行业的调整或将陷入永久性的退出。而龙头公司往往在产业链价格调整,刺激出新的需求以后,抢占到更高的市场份额,且由于龙头公司的研发实力成本端持续下行,毛利率随着价格的稳定有望进入一轮修复通道,随之而来的是盈利能力再上新台阶。


在上游的硅料环节,开源证券判断随着供给端逐步出清,价格有望企稳回升。


根据CPIA数据,2019年中国多晶硅产量34.2万吨,同比增长32.0%,预计2020年多晶硅产能达到39万吨,同比仅增长14%,增速进一步放缓。同时受价格下滑及亏损影响,韩国OCI和德国瓦克逐步退出多晶硅市场。


硅料价格探底,下半年价格回升是大概率事件。5-6月,前5家头部企业陆续提出检修计划,硅料供应量减少。截至5月底,在“630”抢装+一线大厂集中检修的背景下,硅料价格结束多周以来的连续下跌。开源证券认为随着四季度需求完全复苏,硅料价格出现上涨是大概率事件。


财通证券也判断,光伏发电终端需求的增长将带动上游价格深蹲起跳,硅料行业有望否极泰来。


根据财通证券测算,2020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在130GW规模,单晶硅占比在75%,对应硅料总需求在45.2万吨左右,预计国内产量需求在40万吨,进口需求10万吨。


产能方面,当前行业前5家企业格局基本稳定。相较2019年产能释放不断,2020年多晶硅新增产能较少,全球新增产能仅为6万吨,加上国内外高成本产能不断退出,预期2020年全球产能约52.5万吨,与2019年基本持平。


价格方面,上半年受疫情及韩国OCI产能退出影响,硅料价格止跌企稳;下半年受下游单晶硅片扩建产能释放,单晶需求提升带动致密级硅料阶段性供应紧张,推动硅料价格再次上行。


综合来看,财通证券认为,多晶硅行业经历2019年产业低谷,有望在2020年否极泰来。


天风证券表示,考虑到四季度全球光伏需求或将超过40GW,远远超过一季度,但四季度硅料的供应相对于一季度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长,四季度多晶硅的成交价格将好于一季度,假如致密料的价格回到7万/吨,头部多晶硅料企业的毛利率将回升至30%以上,因此,当前节点是布局硅料企业的时机。


在硅片环节,一方面,单晶硅的替代趋势一往无前,大尺寸化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单晶硅片价格仍有下调空间。


中国光伏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单晶硅片份额已达到65%,较2018年的45%提升20个PCT,远超年初预期。全球方面,2019年全球单晶市场份额占比为62%左右,预计到2021年将进一步提升至85%以上。


当前,单晶硅片环节呈双寡头垄断格局,2018年隆基和中环单晶硅片分别出货34.8亿片和29.2亿片,合计约占全国单晶硅片总产量的70%,行业市场高度集中。从产能角度来看,2019年隆基(45GW)和中环(32GW)约占中国单晶硅片63%产能。根据产能规划,预计到2020年,隆基和中环产能规划将分别达到65GW和45GW。


财通证券预测,伴随单晶硅片新一轮扩产周期开启,单晶硅片产能加速释放,2020年,单晶硅片名义产能将继续提升至150GW以上,叠加2019年扩产产能逐步释放,单晶硅片供需格局有望转变,行业洗牌将至。


天风证券表示,单晶硅片在过去一年是产业链毛利率最为丰厚的环节,产能持续扩张,2020年以来,单晶硅片企业的扩产仍然在延续,除隆基、中环外,其他企业也将进行单晶硅片的扩产,单晶硅片的供应紧张局面缓解。2020年以来,单晶硅片价格多次调降,但按照当前价格体系测算,头部企业硅片毛利率在30%左右,仍然好于产业链其他环节,但如果后期硅料涨价,则单晶硅片毛利率将进一步下降,考虑到下半年行业单晶扩产产能陆续释放,单晶硅片价格预期下半年还有调降空间。


同时,硅片尺寸增大趋势不可逆转——通过直接增大硅片面积,放大组件尺寸,能够摊薄各环节加工成本,最终降低光伏发电的LCOE。近年来,硅片尺寸向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短短两年时间,主流尺寸就从156mm到166mm,从166mm到180mm,从180mm到188mm,再到如今的210mm,硅片企业竞相追逐着尺寸主导权。目前,一体化程度高、硅片产能多的企业选择了与现有硅片产能兼容性更好的18Xmm硅片尺寸,硅片产能较少的组件龙头选择更大的210mm硅片尺寸。


电池是光伏产业链技术发展最快的环节,目前,单晶PERC电池已成主流,大尺寸电池将带来超额利润。


根据CPIA的数据,2019年,规模化生产的单晶PERC电池效率为22.3%,已经显著拉开同普通多晶电池的效率差,而大尺寸硅片、双面、半片、MBB、高密度封装等上下游技术,通过与PERC技术集成,进一步提升了PERC技术的竞争力,PERC电池的性价比持续提升。


2019年,PERC电池名义产能已经超过130GW,2020年电池产能还将持续扩张,产能扩张使得PERC电池同2019年同期相比,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头部企业的PERC电池毛利率一度跌至个位数,但随着上游单晶硅片价格的持续下降,头部企业的单晶PERC的盈利能力已经有所回升。根据测算,在当前的价格体系下,基于M6规格的电池毛利率要好于基于G1尺寸的,天风证券认为,电池厂商有足够的动力切换至大尺寸的规格进行生产,预计下半年166尺寸的电池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开源证券判断,2019年,国内电池片产能为108.6GW,同比增长27.8%,预计2020年产能增速有所回落,供给端改善。近期受益抢装以及大尺寸电池受到追捧,大尺寸电池片供应偏紧,价格有所恢复,电池片厂商盈利有望持续好转。


2020年5月29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光伏产业最新的准入门槛,其中包括产品的转换效率、投资预算、产能利用率等标准。其中对于扩产单晶电池片的效率要求达到23%以上,相对于PERC电池技术路线而言,异质结技术及Topcon技术更容易满足制造行业规范的要求,异质结技术及Topcon或将迎来发展良机。


光伏电池的核心部件为半导体PN结,异质结则是指由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制成的PN结。相较当前行业主流的PERC电池,异质结电池具有高转换效率、无光衰、双面发电、温度特性好等优势,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高效光伏电池技术。由于异质结开路电压高的特性,理论转换效率可达27%以上。此外,异质结电池衰减率显著低于PERC电池,低温度系数和高双面率亦可有效提升其发电效率。

 

财通证券表示,目前全球实现异质结电池量产的企业已有20余家,实际投运产能约4GW,规划产能超30GW。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异质结电池产能投资呈明显加速态势,随着设备端与原材料国产化带来的成本下行,异质结电池投资经济性逐步显现。随着规划产能逐步投放,2020年有望迎来异质结产业化元年,带来新一轮光伏投资热潮。


在光伏电池组件环节,行业集中度不高,头部市场竞争激烈。


组件作为光伏产业链最后一环,主要任务是完成光伏发电单元的封装及销售给终端客户,实现光伏产品利润的最终兑现。2019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约120GW,行业CR5和CR10分别为43.1%和66.9%,与2018年基本持平。由于组件环节技术壁垒较弱,产品同质化较强,行业集中度不高,排名前十的组件厂商出货量也较为接近,市场竞争激烈。未来,预计组件行业集中度将会继续呈缓慢提升趋势。


财通证券表示,从光伏整体产业链价值分配来看,利润主要集中于行业中上游,组件端盈利能力势微。目前单一组件环节难以实现盈利,组件厂商多向上游一体化布局产业。2019年下半年,组件价格跟随电池片价格走弱,全年单多晶组件价格下降幅度分别为19.1%和14.1%。


2019年以来,受光伏全球平价需求爆发影响,光伏市场持续火热,各大组件厂商纷纷布局产能扩张。由于单一组件生产环节难以获取利润,组件厂商多采取金字塔型向上布局全产业链。通过全产业链布局的方式,企业一方面可以参与光伏技术的研发进程,提高技术敏感性和市场先锋优势;另一方面,保证上下游原材料之间供应顺畅,获取多环节利润。


由于组件使用期一般为20-30年,电站投资周期测算一般在15年以上,因而对于组件企业的经营寿命需要有更多的考量。并且,海内外大型的能源机构更倾向于绑定大型供应商签订订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后续服务。因而,终端客户在选择组件时更看重组件厂商的品牌,相应的具备优质品牌的组件厂商有望获得较高的产品溢价与客户青睐。


开源证券也认为,随着行业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光伏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市场格局持续分化。同时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品牌影响力、美誉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分布式光伏兴起,消费属性愈加突出。未来龙头有望通过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胶膜、玻璃与逆变器由于竞争格局较好,在光伏产业链中景气度较高。


胶膜对于抗PID能力要求较高,龙头公司在这一环节上技术领先。同时受益设备自产、规模优势以及生产工艺改良,成本优势显著。行业毛利率控制在20%左右,有助于龙头公司维护其市场地位。


从光伏玻璃生产技术难度大+初始投资成本较高+客户粘性较高,导致行业技术壁垒较高,国内信义光能+福莱特双寡头格局十分稳定,合计产能占比在50%左右,考虑到2020年扩产也主要集中在两大龙头,该占比到2020年年底有望上升至60%。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双玻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拓宽光伏玻璃行业空间。与单面组件相比,在不同背面反射条件下,双面组件可以实现8%-30%的发电量增益,未来将会带动双面组件对传统组件的替代效应,市占率将会持续提升。


逆变器则受益于光伏发电新增及更换需求放量。虽然受疫情影响,HISMarkit将20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下调至100GW-120GW,同比下降16%。但天风证券预期2020年国内光伏的新增装机将超过40GW。


随着逆变器技术的发展,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产量,简化运维和维护,并降低能源的平均成本,新的逆变器类型已经开始替代老一代的逆变器。根据IHS的估算,随着全球各地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大幅上升和原有光伏发电设备的老化,整个光伏市场上对更换逆变器的需要正在持续增长,2020年增长近40%,达到8.7GW。


天风证券认为,虽然全球需求有所下降,但是国内新增需求有所增加,加上全球更换逆变器开始放量,2020年逆变器市场有可能不降反升。

 

原标题:光伏确定性

 

 

 



作者: 周天波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