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大”的新布局:重新定义光伏

2020-06-23 06:27:47 太阳能发电网
“新五大”发电集团“重风电而轻光伏”的发展惯性正在迎来战略调整。随着系统成本下降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光伏产业日渐成为“新五大”集团建立比较优势的新领域。行业巨头即将发力,中国未来的光伏版图将如何划分?重组后的“新五大”发电集团,正迎来新的战略调整。在国家能源转型、企业结构调整和火电效益整体下滑的背

02

传统惯性:重风电轻光伏


从我国当前的电源结构来看,风电、光伏占比均达到10%,可谓旗鼓相当。然而,在“新五大”发电集团中,风电、光伏的地位却截然不同。《能源》杂志统计数据显示,“新五大”发电集团的风电累计装机量占全国的54%,而光伏累计装机量仅占14%。


在中国风电开发企业累计装机排名中,五大发电集团包揽了前五位。而光伏电站投资企业中却不乏协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协鑫新能源”)、中民新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营企业。

 

 

“重风电、轻光伏”的传统在发电集团内部的风光占比上表现更为直观,华电集团和华能集团的风电累计装机在新能源装机中占比在80%以上,而光伏累计装机占比却不到20%。国家能源集团和大唐集团的风光占比更是悬殊,其光伏累计装机占比均不到十分之一。


形成如此布局的首要因素归结于风光各自的发电特性。从设备利用率看,发电小时数越高,发电设备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越高。2019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2082小时,光伏利用小时数仅有1169小时。从设备利用指标看,风电无疑会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此外,风电、光伏的电源布局也存在很大差异。就风电而言,中国风电走的是一条以集中式风电为主率先发展的道路。过去的风电场投资建设集中度高、规模大,要求开发者资金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能力强,于是央企作为我国风电开发的主力军在风电快速成长时期贡献了较大的力量。


以国家能源集团下属龙源电力为例,2015年底,其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跃居全球第一,并稳坐全球风电“第一交椅”至今。


在龙源电力开疆拓土发展风电的那段时期,谢长军曾担任龙源电力总经理,是我国风电成长的重要见证者。他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龙源电力大力发展风电除上述两点原因外,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是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据工信部统计,直到2017年,我国陆上风电度电成本约为0.43元/千瓦时,较2010年下降7%,已经非常接近火电电价。相对而言,虽然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过去几年来大幅下降,但在新能源之中光伏的度电成本仍是居高的,度电成本在0.5-0.7元/千瓦时。


同时,风电与光伏等新能源都面临着补贴拖欠的问题。从对补贴的依赖性上看,风电对补贴的依赖要小于光伏。谢长军认为,在当时开发建设光伏不仅要承担较高的成本,还因补贴问题需承担更大的社会负担。综合考虑之后,其认为投资风电的经济效益更高。


与风电相比,光伏累计装机中分布式光伏的占比较大,且增长速度快。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20430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14167万千瓦,同比增长14.5%;分布式光伏6263万千瓦,同比增长24.2%。在分布式以及户用光伏市场,则是体量较小的民营企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国家电投一位内部人士认为,相对风电而言,光伏的门槛要低一些,民营企业从事光伏投资开发将更具灵活性,而央企更适合主导大规模的项目投资。这点对国家电投而言同样适用,据了解,其光伏项目主要集中在酒泉、共和、格尔木、哈密、盐城等大型新能源基地。


03

例外者:国家电投


国家电投在“新五大”发电集团中可谓是个特例。当其他几家发电集团仍处于“重风电、轻光伏”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时,国家电投早已开始了光伏领域率先布局。因此,在突破50%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时,其风电和光伏的装机仍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事实上,国家电投的光伏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十多年前。上述内部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回忆,大概2015年国家电投成立前后的会议上,国家电投已经提出水光互补的光伏发展模式。


在那之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简称“中电投”)尚未与国家核电重组,中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黄河公司”)在该集团发展光伏行业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突破水电发展瓶颈,黄河公司确立了“以水电为核心,水、火、新能源发电并举,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


2010年5月,谢小平出任黄河公司总经理,此时我国光伏产业进入重大调整期,《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公布,国家发改委启动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谢小平当时便意识到光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而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硅资源、日照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光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于是黄河公司便计划与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合作,利用先进的技术,打造国内一流的多晶硅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2010年,“太阳能发电”首次出现在中电投的社会责任报告中。这一年,中电投在青海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乌兰50兆瓦光伏电站正式开工,随后黄河公司又在西藏建成10兆瓦光伏电站,当年新增风电75.49万千瓦、光伏0.2万千瓦。中电投共取得了7个太阳能发电和江苏海上风电项目的特许权,其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云南等地的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也陆续启动建设。


当时的光伏技术尚存在诸多问题。谢小平联系科研机构,共同研究攻克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2014年,黄河公司建设了世界最大规模、装机容量850兆瓦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填补了国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当时由国家能源局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随后,黄河公司又陆续建设光伏发电户外检测实证平台、新能源运维和大数据分析中心、国内首个高智能化、量产效率超过23%的N型IBC电池生产线等。如今,黄河公司早已打通了从多晶硅—切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开发建设运行的完整产业链。


截至2019年底,黄河水电的清洁能源比例高达93%。其中,光伏电站37座,总装机容量388万千瓦,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光伏电站运营商。


黄河公司光伏全产业链的发展、水光互补项目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国家电投如此大规模的光伏产业。国家电投某内部人士认为,集团的战略决策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初水光互补从提出研讨到落地实施时间极短,离不开战略规划的引导。而最开始水光互补的规模并不大,后来则是响应特高压外送基地电源配置规划,投资建设海南州和海西州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


而过去三年间,国家电投在光伏产业的开发上更是实现了跳跃式发展。2016年该公司的光伏装机仅为712万千瓦,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直线攀升至1929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增长近3倍。如今,国家电投光伏装机已经连续三年居全球第一。

 

 

2019年,国家电投集团为加速推动光伏产业,提出率先将光伏产业打造为“世界一流”,成立了光伏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由谢小平兼任创新中心总经理。国家电投还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计划到2025年,建设装机规模最大、核心技术突出、行业全面引领的“世界一流光伏产业”,光伏发电装机达到4500万千瓦。



作者:周晓兰 来源:能源杂志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