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苗连生创建的英利在1998年进入太阳能(3.250, -0.01, -0.31%)行业,2007年6月于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在美股上市的第四家中国光伏企业。彼时,英利的产品和服务覆盖多晶硅锭、硅片、电池片、组件和光伏应用系统等,并在2012、2013连续两年稳居全球光伏组件销量第一。
但在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经历了2011年国际光伏产品价格剧烈跳水、2012年欧美双反调查,负债高企且选择逆势扩张的英利,最终没能走出一条通途。
数据显示,从2012年起直至退市的2018年,六年间英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的亏损总额近30亿美元。2017年时,英利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200%。
在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之前,英利曾试图通过变卖资产、收缩主业等各种方式自救。2015年5月,苗连生在员工大会上宣布拿出全部身家帮英利渡过难关,并向员工道歉,称英利高负债的局面“没有任何人的责任,这是老苗的战略失误”。
虽然有如此决心,但英利债务的牵连之广和牵扯之深已经远远超出了企业自身的能力范围。2016初,由银监会法规部会同国家能源局和可再生能源司出面,组织召开了英利集团资产债务重组工作座谈会。
会上要求成立英利集团金融债权人委员会,由国开行担任主席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5.220, -0.05, -0.95%)、中国银行(3.480, 0.00, 0.00%)以及交通银行(5.100, 0.00, 0.00%)为副主席行,尽快对英利生产经营和资产负债状况进行调查摸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资产债务重组方案。
在光伏行业内,有这样一种说法:光伏行业历史上共发生过三次大变革,第一次是尚德和英利成立MW级光伏组件生产线,第二次是保利协鑫(03800.HK)突破冷氢化工艺占领硅料市场,第三次是隆基股份(33.340, -0.19, -0.57%)(601012.SH)推动单晶硅片降本替代多晶硅片。
这三次变革分别对应光伏产业链三个环节:组件、硅片和硅料的大幅度降本和实现大规模制造,最终推动发电成本迈向平价。
而虽然光伏发电仍然是一个“朝阳行业”,但近年来经历了欧美双反调查、补贴退坡等国际国内政策影响,本身又作为高速技术变革的资产密集型产业,诸如尚德及英利在内的早期光伏巨头,有些已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正如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2017年的公开演讲所言:“中国光伏行业的崛起,我们应该记住无锡尚德的创始人施正荣博士和保定天威英利的苗连生先生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虽然他们的公司在后来的经营中遇到了困难,但我们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应该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
原标题:债务危机五年后“求助”法院 前光伏巨头英利正式进入司法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