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简称储能联盟)编写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0》(简称白皮书)发布。据其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32.4吉瓦,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7.6%,同比增长3.6%。
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2000-2019)
中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2000-2019)
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0.3吉瓦,同比增长1.0%;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位列第二,为1709.6兆瓦,同比增长59.4%;在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1378.3兆瓦。
但相较于2018年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增长400%来说,2019年的增速明显降低,但专家认为这并非意味着回到“冬天”。那么,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价的双重威胁下,2020年的储能产业是否会更加“寒冷”?又该如何“回暖”?
储能仍在稳步增长
白皮书总结了三类储能技术在2019年的发展特点,认为电化学储能经历爆发式增长之后,开始进入理性调整期;熔融盐储热小部分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已完成并网运行;而在物理储能方面,抽水蓄能稳步发展,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处于规模化应用“前夜”。
“春天难免倒春寒,起伏并非回冬天。”对于2019年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增速降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海生研究员说,2018年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增长400%是很罕见的增速,2019年属于正常回调,增速仍然比2017年高。如果基于过去5年或10年的发展来看,储能还是在稳步增长的轨道上。
陈海生同时指出,任何新兴技术在发展初期都会有起伏,电化学领域占全部储能装机比例还不大,有一定的起伏很正常。从全局来看,整个储能行业的装机容量还在增长,从业者自身要有定力。
而从发展的角度看,储能行业的三方面原动力并未改变。一是能源电力行业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对储能有巨大需求;二是储能行业前期快速发展积累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三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没有变,政策红利没有降,能够继续驱动电力和储能行业不断优化改进,向更开放的市场化方向不断发展。
“黑天鹅”对储能造成影响
2020年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价等一大波“黑天鹅”来势汹汹。中关村储能联盟研究经理George Dudley认为,疫情会影响到储能产业的长短期发展,但低油价不会。
Dudley告诉《中国科学报》,疫情对储能产业供应链造成的短期冲击明显。今年3月初,储能联盟曾对部分会员企业进行了疫情影响调研,当时,采集样本数量统计中仅有一半企业复工复产。时至6月,这些企业已经全部复工,但业务还没有全面恢复正常。对于疫情造成的停工停产,大企业由于分散的现金流、相对长的项目周期,其财务状况还比较稳健,而小企业就会面临较大的财务和运营压力,需要政府在税收和补贴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他认为疫情可能会影响到储能产业的长期发展,但目前很难评估。
曾短暂跌入负值区间的WTI原油期货目前已回升至37美元左右。Dudley对此表示,“低油价作为一种短期的市场行为,对储能产业的短期和长期发展都不会造成影响。”
白皮书考虑了整体经济环境、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电改对储能的推动作用以及市场需求增长、储能成本下降速度等因素,分保守场景和理想场景,预测2020~2024年电化学储能复合增长率保守场景下将保持在55%左右,理想场景下将超过65%,2024年的市场总量分别达到15吉瓦和24吉瓦。除抽水蓄能以外,其它物理储能技术进入应用示范期。
在总结2019年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特点时,白皮书提到,在“后指导意见”时代,政策多维度促进储能应用;电力市场化建设持续进行,为储能市场化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