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为矩 创新领航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3年的1.7万辆提升到了2019年的120.6万辆,其中2019年的销量占全球销量的比例达到了54.6%,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此背景下,电动汽车即动力电池亟须国家标准来规范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正因如此,5月13日,由工信部发布组织制定的GB18384-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0381-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GB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三项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中,《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为动力电池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提供了规范和指引。
“动力电池国家标准的发布,对于产业而言就是有了规矩和标尺。”其鲁认为,尽管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但动力电池从产品技术到推广模式,国内外市场也有着更大的机遇。
据分析,在国际范围内,电动化的加速对动力电池需求更强。欧盟碳排放最新规定指出,到2021年,汽车制造商必须将平均每辆车每公里碳排放量从118.5克降至95克,不达标部分将面临每辆车每克95欧元的罚款,到2030年将该标准进一步收紧到每公里75克碳排放。由此,也更加明确了动力电池装机增长态势,行业需求或将进一步增长。
近5年的动力电池产业已经进入爆发期,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从2013年的13.8GWh上升至2019年的116.6GWh。在中国国内市场,动力电池行业需求也迎来了大爆发,2019年装机量达到了62.38GWh。按照中国规划要求,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达到25%,并且制定了“双积分”等政策,预计未来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是全球各国的首要选择。随着今年开始国产特斯拉的放量,以及欧洲主流车企新一波电动汽车新产品的投放,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机遇期。根据预测,未来5年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将持续高速增长,2025年全球装机量可达850GWh、对应市场空间可达6000亿元。
只有在技术、质量、产能、市场等方面拥有优势的企业,才能巩固自身地位。近年来,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中,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只有松下、LG化学、宁德时代、三星SDI、比亚迪等。其中,LG化学和宁德时代客户群布局较全面,LG化学基本覆盖海外高端车企,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占率超过50%,并成功进入大众、宝马等高端供应链;产能情况看,宁德时代和LG化学产能规划最为积极,三星SDI及松下均比较保守;技术路线上,宁德时代的方形、LG化学的软包是行业主流发展方向,而松下圆柱路线相对小众;在业务定位方面,三星和松下动力电池业务定位均为大集团、小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管理体系臃肿、战略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而宁德时代主业为动力电池、管理相对灵活,LG化学动力电池板块资本开支占总开支40%以上,重视程度较高。
在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供应商仍有较强竞争实力。数据显示,宁德时代4月合计配套装机1.81GWh,环比增长59%,占国内市场的50%,国内排名第一,但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同样不小。业界分析,影响宁德时代市场地位的竞争因素主要来自日韩电池企业、国内比亚迪等企业产品的差异化,还有带有车企背景的电池企业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中国远景能源有限公司旗下AESC电池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从去年同期的4.4%升至今年一季度的5.6%,位列全球第五位。与中国企业收购日本AESC电池相反,今年4月,业界传出大众汽车拟以7.4亿美元收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30%股份并实现控股,尽管当事人尚未确认,但这类收购无疑有利于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
当前,除大众汽车外,国内已有吉利的衡远新能源、长城的蜂巢能源、比亚迪的弗迪电池等脱胎于车企的电池企业,无一不是对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因素。
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当前现有电池体系的巅峰,更新换代迫在眉睫。近期,蜂巢能源的四元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及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固态电池研发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对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渴求与探索。
突破下一代动力电池性能、成本、寿命和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加速实现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形成国际竞争力,都是动力电池企业面对的现实课题。
“坚持标准规范,强化创新领航,只有打造有更强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品,抓住市场机遇,才能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做大做强。”王敬忠认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历起伏和考验,才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