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发展海洋经济。”
北京电网亟需加强外受电通道建设和电源支撑能力建设,保障首都电力供给安全。建议,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在“十四五”电力规划编制中,研究将锡盟-张北特高压线路和张家口、承德特高压站等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构建环北京特高压环网,提升现有特高压电网可靠性,将张家口、承德等地区新能源电力汇集至特高压电网,提升新能源送出能力。同时,将北京东-通北、北京西-新航城等特高压下送重点项目也纳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依托特高压电网和大型能源基地,打造北京电网“多方向、多来源、多元化”的500千伏外受电格局,充分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董事长潘敬东
海洋经济正成为大湾区经济新的动能和新的增长点,无论结构还是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都应该立足海洋、面向未来:
一是从结构上讲,海上风电、洋流发电、潮汐发电、海水制氢、海水淡化、都应该成为鼓励和加大加快开发的战略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应在粤港澳湾区能源结构占比中大幅提升,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能源结构转型。
二是从布局上看,要尽量就近建设,节约使用成本;要尽量控制权宜之计,立足长远,避免重复建设;要大力开发海洋经济,提高海上能源的利用率,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湾区和城市群提供绿色能源与环境支撑,构建海上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和海洋经济的世界级技术创新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传卫
九、加强能源法制建设,打造法治化能源发展环境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能源法》要为“能源革命”所展望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设定总体目标和时间表,尤其要设定碳排放净值为“零”的长远目标。《能源法》要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做出具体的界定,并设定中长期目标。目前中国在《巴黎协定》中已经承诺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的峰值。但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巨大,折旧期通常数十年,如果不提前数十年明确碳排放净值为“零”的时间点,就不能有效约束化石能源资产的投资,进而造成未来大量新增能源资产的搁浅,同时也将挤占绿色能源的发展空间。
第二,《能源法》要为可再生能源设定长期目标和路线图。《能源法》提出了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但需要进一步明确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持续提升的比重、绝对数量和时间表,可以为我国能源有序发展营造法治空间,指引相关方针、产业政策、电网规划和能源市场化规则的制订。《能源法》不仅要纳入中国《巴黎协定》承诺的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20%这一中期目标,更要设定能体现“能源革命”根本特征的长期目标。
第三,借助《能源法》的引领,培育全球领先的十万亿级的智慧绿色能源战略产业。“能源革命”是孕育绿色经济的巨大机遇。中国若能越早向零碳坚定转型,将能越早在全球绿色产业中占据引领位置。快速进步的技术将使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领先,不仅能降低经济的运行成本和环境成本,而且可以帮助中国引领产业变革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可以看到,在2050年,风电和光伏将在发电领域成为新的煤炭,动力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的石油,智能物联网成为新的电力网络。人类至此进入一个美好能源时代,实现总书记“能源革命”的伟大战略构想。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
建议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保障放射性废物长久安全,建立和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基础制度,破解核能发展瓶颈问题。
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涉核领域法规体系,有利于促进核事业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顾军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将氢能列为能源范畴。但是氢能在《意见稿》中的表述仍旧有限,在氢气运输、储存、使用、管理等环节,亟待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议科学评估安全风险,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制定适合的、可操作的氢能产业管理规范和法规。可以参考成品油、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能源的管理办法管理能源用氢,从而使氢气的大规模、长距离、低成本储运具备可行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天津石化公司党委书记李永林
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高质量能源国际合作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
建议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石油工业体系。一是牢牢把握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压舱石”地位。二是积极推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国际油气合作。三是不断改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集团原董事长王宜林
要建立国际标准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以标准促进技术创新、以技术带动标准进步的“共生效应”。要积极开展智慧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国际能源科技合作,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打造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体系,参与国际能源标准制订,推动项目规划、装备制造、建设运营、技术标准整体“走出去”,加快我国能源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话语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
明确对境外投资的审核模式,保障企业的“出海”通道更加顺畅。就境外投资审核模式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文明确对境外投资的审核模式,并对各审核模式(核准/备案/报告)下管理的项目类别或行业领域及方向进行统一认定。二是,通过行政立法或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文的方式,明确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的主管核准部门及办理外汇登记需要提交的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文件范围。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第四部分 形势展望
此次在非常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承载着不平凡的使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综合研判形势,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强调“六稳”,确定“六保”目标任务,突出就业、民生等重点工作。能源要为我国经济保持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其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能源供需总体平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国内外环境极不寻常,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意味着能源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
当前经济形势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分析,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国内疫情基本阻断后,我国经济运行恢复势头向好。目前企业的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自3月末开始,全国日发电量、电网日调度发受电量均开始超过去年同期水平,4月份全国发电量已经转为正增长,5月份前20天同比增长5.2%,比3月份提高了接近10个百分点。下一步,在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国内需求的回暖将拉动能源消费逐步反弹回升。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整体消费增速将有所放缓,能源生产平稳增长,能源供需将呈现总体平稳态势。
二、能源储备能力建设加强
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储备能力。无论是2020年初以来,国际原油市场剧烈震荡折射出的石油储运资源稀缺性,还是相比发达国家,国内石油储备水平的现实差距,都进一步表明,我国需大力提高以油气为代表的能源储备能力,以期实现“仓廪实、储备足”,降低能源安全风险。
根据《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中国将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形成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148亿立方米,将规划建设地下储气库30座以上。目前的油气储备设施建设水平和储备能力离规划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有望在未来几年加强。
三、能源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
一直以来,国企改革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能源领域,2020年各大能源国企将以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为目标,注重在符合条件的基层企业、项目单位和直属单位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把引进各类资本和转换经营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能源国企将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国有经济核心竞争力。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也提到了电力油气体制改革。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电力油气体制改革将呈现更多亮点,比如电力市场建设,国家管网公司的资产划转、管网运营规则制定等值得期待。
四、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今年一季度,我国能源消费继续保持清洁低碳化趋势。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在国际上,为缓解疫情的冲击,各国政府将可再生能源、氢能及碳捕获等清洁能源技术作为经济复苏计划的核心。同样,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仍是我国能源发展主方向,《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亦将可再生能源列为优先发展。从供需两端看,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将持续提高,并超前实现此前设定的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目标。
五、能源融资成本有望降低
当前,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以强有力举措促“六稳”,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能源行业涵盖煤电油气等传统行业,又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新兴领域,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运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压舱石”的属性将更为突出。能源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受益于当前货币政策,能源融资成本有望降低,特别有利于新能源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创新融资模式。
六、能源新基建提速
今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了消费数字化转型,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显现出强劲生命力,为全民抗疫防疫、社会运转和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站上风口,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于能源而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能源产业变革的必经之路,同时,能源领域作为“两新一重”建设的重头,既是新基建投资需求的重要潜力所在,又是新基建中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能源新基建将提速,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能源产业和新生业态加速发展。
原文首发于《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2020年5月29日第21、22期
原标题:两会最全!2020年全国两会能源舆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