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50万亿投资计划来了!多省份公布2020年新基建重大项目

2020-03-17 07:54:54 太阳能发电网
2020 年2 月23 日,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镇盘挪河村,工人正在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作业。图片来源:人民图库在疫情影响下,基建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性再度凸显。为了推动经济复苏,各个地方政府密集公布了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一波基建投资已经在路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

 

专项债加力撬动投资


不过,在疫情之下,原本就财力紧张的地方财政面对的压力更大。钱从哪儿来成为新一轮大基建投资中待解的问题。


地方财政压力有多大?


2月10日,财政部公布了2019年财政收支情况。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82亿元,同比增长3.8%,未能完成预算报告中的目标。此外,2019年税收收入为157992亿元,占财政收入的83%,增速1%,该增速为1969年以来即半个世纪以来最低增速。


近年来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凸显。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备受压力,教师讨薪、公务员欠薪消息已不稀奇。


在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背景下,中央暂“借”给了地方政府1100亿元,要求年底“偿还”。


3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会议决定,一是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留用比例。3月1日至6月底,在已核定的各省份当年留用比例基础上统一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留用约1100亿元资金,全部留给县级使用。二是加快下达转移支付资金,指导各地优先用于疫情防控和“三保”支出按时足额支付。有缺口的地区一律要调减其他项目支出。三是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除疫情防控需要外,严控新的增支政策。


“今年财政收支的压力确实比较大。因为最近几年经济在下行,2019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仅有3.8%,而税收几乎是零增长。再加上减税降费,2020年财政确实比较吃紧。” 中央财经大学中财—中证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这种情形下,为什么还要“勒紧裤带上项目”?


在温来成看来,从新冠肺炎疫情表现的危害性看,疫情的全球蔓延以至进一步恶化将造成严重的经济冲击和社会影响。如果全球经济受到影响,会进一步波及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而影响到国内财政收入。


“因此,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首先要保持国内经济的相对平稳稳定,在财政收支的安排上就不能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温来成直言。


不过,政府预算内财政投资并不占基建投资的“大头”。


温来成亦指出,从近年来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格局来看,主要投资还是以社会投资为主,政府预算内投资占这个基建投资的比例仅为5%左右。“政府投资,主要起带动、示范、拉动民间投资的作用。”


中泰证券研报亦显示,预算内财政支出投向基建的比例并不高,从历史趋势来看,预算内资金投向基建领域的比例有所上升,2015—2017年该比例分别为10.87%、11.54%和11.86%。


“从大家的判断来看,当前经济所面临的形势可能不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或者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更好。因此,今年在做预算收支安排,可能就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措施,应对危机的方法,增加财政赤字、扩大债务发行等等,克服当前的困难之后,再进行调整。”他直言。


从资金来源来看,专项债和政策银行金融债可能成为为基建“加力”的主要来源。


去年下半年以来,明确专项债发行用途、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额度、允许专项债作为部分重大项目资本金等政策相继出台,意在提振基建投资进而稳增长。


近期,相关部门的公开表态也明确释放了这一信号。


2月24日,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公开表示,要集中使用部分中央部门存量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确保资金要跟着项目走。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快下达中央预算投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以及要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3月4日,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欧鸿透露,下一步,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组织地方抓紧准备专项债项目等。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专项债的发行也在提速。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2230亿元,地方债提前批发行进度已达到66%。


中泰证券分析认为,从基建资金结构来看,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这三大部分资金占基建资金来源的90%左右。预算内资金的发力主要来自赤字率的上调和调入资金增加;自筹资金中,专项债和政策银行金融债可能成为今年基建发力的主要来源;受益于项目资本金比例的下调,基建领域贷款会有边际改善。


具体来看,预算内资金(财政收入+赤字规模+其他净调入资金)规模为 3.4万亿元,自筹资金(专项债、政策银行金融债)为2万亿元,国内贷款约为 3.4万亿元。整体来看,主要的几项资金或比去年增加1.5万亿元,拉动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8%。


非常时期,新一轮大规模基建能否承担起稳增长重任?或许,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

 

原标题:中国50万亿投资计划来了!新基建成重要投资方向

 

 



作者:谢玮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