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引发的行业剧变
对特斯拉选中的磷酸铁锂电池来说,目前正处于行业剧变的关键时刻。
变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开始让位于市场。磷酸铁锂电池曾因补贴系数与能量密度挂钩的政策因素,被三元锂电池挤占市场。在补贴持续退坡的趋势下,磷酸铁锂电池性价比便开始凸显,凭借低成本优势越来越得到市场青睐。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搭载磷酸铁锂的乘用车车型数量占比迅速由第 6 批的7%提升至第 11 批的 30%,2020 年第一批中该数据为 18%。
二是技术进步,能量密度提升。据川财数据显示,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比2016年提升了40%。其中,宁德时代CTP方案和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成果最有代表性。
工信部第10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显示,这批车型配套动力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最高达到 161.29Wh/kg,与同一批的三元电池系统最高171Wh/kg能量密度差距在缩小了。
三是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电池包精简结构,还能给铁锂电池的成本上再砍一刀,光大证券预测,磷酸铁锂电池包的成本有望率先达到0.5元/Wh的水平。
这三点变化会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产生几个重要影响:低端车是补贴退坡重灾区,寻求铁锂替代的需求更强烈;更换低成本的铁锂电池也不会牺牲掉太多的续航里程;新技术让铁锂电池有机会出现在高端乘用车上。
新能源汽车市场或许会出现这样分化: 一是电动汽车走出一条经济型路线。 二是中高端电动汽车的定价将更加细分。
理解这两点并不困难。
首先,国内的新能源市场近12年来首次出现下滑。
根据中汽协数据,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20.6万辆,同比下降4.0%。这其中,补贴退坡带来了销售成本和购车成本上涨是主要原因。短期内,受疫情影响今年开年1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继续下滑。
长远来看,降成本是新能源汽车必然的选择。
其次,降本的重头在动力电池,尤其在十万级以下的车型中,动力电池的成本占比甚至超过50%,降低动力电池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很有现实意义。
因此,磷酸铁锂电池优势凸显,比亚迪、上汽集团、奇瑞等车企已经开始在部分车型上配套铁锂电池。长城证券预测,未来在续航350km 以下车型中,磷酸铁锂电池有望成为主流技术路线。
最后,同样的车型,由于采用不同动力电池,对应不同的续航里程,因而导致终端定价进一步细分。 这或许是所有新能源汽车竞争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把最终售价降到与燃油车同等水平,才是未来生命力所在。
本文转载自远川科技评论,原作者王凤哲;由亿欧汽车整理转载,供行业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