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赌异质结

2020-02-18 16:20:34 太阳能发电网
围绕着异质结电池技术(HJT)的一场豪赌已经拉开帷幕,而在平价风暴逼近的情况下,HJT能否复制Perc商业化的造富传奇,还需时间验证。

豪赌背后


HJT的玩家都在等待产业化的临界点。产业化意味着性价比的大幅提升,才能撼动PERC的地位。但事实不尽理想。


“我们已经把整个工艺打通,量产转换效率今年可以达到24%。”中智电力一位高层人士向《能源》透露。


目前,该公司与江苏省泰兴市高新区合作,建设了160MW两条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生产线。


自2016年成立以来,中智电力协同德国弗朗霍夫太阳能研究所、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及南昌大学光伏研究院等众多科研机构,推进电池技术的研发。


同时,他表示,“但是整体来看,HJT的成本还是下不来。主要还是设备”


据其介绍,中智电力的设备于2016年从国外引进,至今已经降价1/3。


作为一种新技术路线,HIT技术对其他高效技术的设备不兼容成为其产业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据了解,HIT所需PECVD设备和现有设备差别较大,而HIT电池进口设备约为8-10亿元/GW,国产设备约为5-8亿元/GW,PERC则只需要2.5-3亿元/GW,HIT电池设备成本约为PERC的3倍。换言之,设备国产化是HIT被大规模采用的前提。


在设备国产化方面,捷佳伟创、迈为、钧石能源、理想万里晖等光伏设备厂商也在加紧布局。


其中,光伏设备龙头企业捷佳伟创通过取得住友重工(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授权后实现了在PECVD设备上的突破,其研发的生产线已经应用于通威的HJT产线。


与巨头联手,钧石能源也采取同样策略。2019年,钧石能源与HIT巨头松下达成了战略合作共同开发HIT电池,并成功得到其马来西亚组装厂的90%股权。松下是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异质结电池及组件供应商,拥有GW级产能。


但设备国产化并非通途。上述中智电力人士指出,目前国产化,主要还是机械加工方面。真空棒、高压管等关键核心部件,还需依赖进口。


HJT还遭遇另一种先天不足。到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即将步入平价时代,届时产业对度电成本等将更加敏感,容错空间更小。


对于光伏产业技术来说,从来没有最优技术,性价比才是王道。


2012年以前,晶硅和薄膜两种技术路线还处在并行发展阶段。但由于晶硅技术率先成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并持续降本增效,目前已占据光伏电池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各类薄膜太阳能技术占比不足一成。


“现在这些技术都在和时间赛跑,谁更成熟,谁就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光伏市场效率大规模提升的商业化技术。”隆基乐叶副总裁唐旭辉表示。


据其透露,目前隆基已经在研究HJT的工艺和设备,但还没安排大线。


他强调,公司技术研发和布局的原则主要还是围绕降低度电成本这条主线。



作者:田甜 来源:能源杂志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