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跟动力电池打交道的人们,日子都不太好过

2020-01-03 14:07:21 太阳能发电网
大家都太难了。车主们动不动就碰上续航缩减一半,单寡头格局将一些小电池企业送到了破产边缘,汽车厂们争破头皮才能抢到更多的电池订单。近日,一则欧拉IQ车主围堵4S店门口进行维权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据了解,这些车主大多从事着网约车司机的职业,放弃自己的赚钱时间堵在4S店门口,因为电动车电池缩水太严重,导致他们的工作收
2、准备“死磕”电池技术的厂家们


动力电池产能投资的增幅,远远跟不上电动车产能扩展的速度,已经是整个行业人尽皆知的事实。


这也是为什么通用的电动车计划不断地延后。他们原来的计划是,在2018年底推出2款纯电动车,现在这个计划泡汤了,因为他们所仰仗的LG化学,产能跟不上。


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直到2018年,才终于做到让Model 3的产能实现50万辆年产目标的一半,因为松下的产能跟不上特斯拉雪花般的订单。


韩国动力电池制造商SKI,在2018年底的时候,盘点了一下他们收到的动力电池全部订单的需求,据称已经飙到了430GWh。这个需求量,按照SKI现在的产能,需要开足马力生产21年,才能满足客户们的需求。


在2025年左右,如果电动车销量的渗透率为25%,约为2500万辆,则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会达到1250GWh。而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仅为106GWh。


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5企业


汽车巨头们显然不能容忍有这么大的填补空间,因为那样意味着自己的角色会更被动。如果不能控制住动力电池供应链,所有的电动化战略都只能是水中捞月。


今年的7月,通用汽车的“铁娘子”CEO玛丽·博拉已经公开透露,通用正联合本田共同自研动力电池的电芯,表明了她对现阶段供应链电池的不满。


在此之前的2019年5月13日,一度受制于LG化学的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正式做出决定,将斥资10亿欧元,在下萨克森州的Salzgitter自建动力电池工厂。这个工厂的初期产能为10GWh,将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竣工投产。


2019年7月9日,长城汽车CEO魏建军,在保定高调宣布,分三期砸下80亿打造蜂巢能源科技,他计划在2025年建设120GWh的产能。长城电动车,以及长城和宝马合资的光束汽车都会成为蜂巢能源的第一批客户。


特斯拉,也许会是又一家进军动力电池制造领域的车企。在收购了Maxwell,获得了干电极技术之后,所有的人都在等着看特斯拉的大动作。


当然,这还只是OEM们走出的第一步,更大的苦头也许还在制造层面。


德国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大陆汽车集团、世界上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罗伯特-博世都曾对外宣布,放弃自研动力电池电芯的计划。他们认为,发展动力电池业务,至少需要投资200亿欧元,且不能确保能够成功。


资金只是一方面,更大的难度在于良品率的提升。传统汽车要求核心零部件企业的CPK值为1.67,即良品率达99.99994%。但动力电池,由于涉及化学性能极其活泼的金属锂,其对良品率有着更为严苛的标准。业界较为认可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三星SDI、LG化学、松下,CPK值以1.67为基础,可以做到2.0,这意味着100万只电池里面几乎没有次品,电池性能几乎完全一致。


而在技术层面,包括宁德时代、松下、比亚迪、LG化学、三星SDI,无不在这个领域里面,拥有超过20年以上的电池研发和生产经验。车企进入动力电池制造业,可能解决三元811本身产品的研发方面,就会花费车企们很长的时间。更何况811电池的安全性仍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安全还需首批车主去亲自试验。


再往远一点看,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仍在高速地迭代中。现在有的电池厂正在修补三元811电池,有的已开始准备固态电池的研发。但谁又说得准下一个技术高地就是固态电池呢,譬如美国科技公司IBM便宣称已研发出不用重金属的“海水”电池。对于车企来说,如果没押准电池的技术砝码,所有的投入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打水漂。


不过,不管怎样,对于整个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而言,车企进军电池行业是好消息。毕竟只有这种更加密集的竞争,才会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电动化时代的到来。而对传统车企来说,与其忍受动力电池制造商们在产能建设上的“谨小慎微”,或许强迫自己先“死磕”一段苦日子,往后的日子才有更多明媚的可能。



作者:梁秋梦 来源:汽车产经网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