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尝试:储能能否成就“好风光”?

2019-08-30 06:48:39 太阳能发电网
从格尔木市区向西,城市很快消失在视线中,车辆驶入戈壁滩,朝光伏产业园开去。鲁能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50MW/100MWh储能示范工程 离市区越远,树木越发消瘦稀疏。但即使到戈壁深处,道路两旁仍有十多排耐旱耐盐碱的杨树和各类灌木,与道路和树木一同向远处延伸的,还有树木根部的黑色滴灌管道,维持着荒漠上的生
前景是否可观?


新机会该如何把握,储能企业和新能源发电企业都还在探索。


从投资意愿上看,虽然储能企业积极开拓,但眼下新能源企业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热情。一位参与新疆光储试点项目的业内人士介绍,在此次公布的首批试点项目中,没有一个有光伏企业参与投资。


另外储能企业对于光伏企业也有所担心,由于可再生能源补贴长期拖欠,因此一些光伏电站的现金流情况并不好,这不仅使他们投资意愿缺乏,而且在履约上可能也存在一定风险。


100小时优先发电电量是新疆光储试点政策中最吸引人之处。但也有不少人提醒大家仔细读文件,增加100小时优先发电量不等于增加100小时发电小时数。由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推进,目前发电厂的上网电量在结算上已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优先发电电量,或者叫计划电量,仍然有地方的电力主管部门逐年分配,按照政府部门的定价结算电量。另一部分则是市场化电量,价格取决于供需双方的博弈。对于弃风弃光严重的地区,市场交易一般都意味着降价。


因此优先发电电量的增加对于新能源场站收入增加的程度还有待观察。


青海省选择以辅助服务市场机制鼓励储能项目落地。市场机制之下,价格至关重要。


鲁能储能电站项目将放电价格锁定在0.7元/千瓦时,辅助服务规则中,电网调用价格也是0.7元/千瓦时。要保证收回动辄数亿的投资,储能系统的使用频率和循环寿命就至关重要。


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储能电站目前接受电网调度,在午间接受充电指令,夜间低谷时期接受放电指令,每天可以完成一个循环。


有前来调研的专家建议,储能电站除了服务已签约光伏电站,也能为自身所处光伏电站调峰,或者增加为风电调峰的服务,从而增加使用频率,缩短投资回收期。


循环寿命在投资回报测算中是一个关键数据,却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电池厂对于储能电池的寿命的说法,从三五千次到上万次的都有。电池行业专家介绍,由于电池寿命测试耗时长,成本高,大部分电池寿命都是在少量的实际测试后按照一定方法推算而来,是理论值。实际的使用情况与理论推算会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储能投资商对此有困惑。


新能源能否更稳定?


在这个忙于谋划前程的时候,人们已经几乎要淡忘,两年前青海省试图推出又最终搁浅的风电储能政策。


2017年6月,青海省发改委发布了青海省当年的风电开发建设方案。这一文件在全国首次提出,各风电项目应按照建设规模的10%配套建设储电装置,储电设施总规模33万千瓦。


强制性政策带来极大反弹。风电行业的反对理由包括“可再生能源没有平衡义务”“风电不应该为储能投资付费”“储能不是解决消纳问题的最好方案”等等。在风电行业强烈的反对声浪中,青海省最终改变了这一政策,从强制安装改变为鼓励配套储能。


一位从事新能源发电项目投资开发的国有企业负责人对此表示遗憾,在他看来,这一政策要求风电企业有所承担,这是正确的。他认为,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对于电力系统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新能源发电不能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于这种冲击,理应是“谁污染,谁治理”。


如果单从《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政策来看,确实看不出风电光伏企业是否有这种“治理”义务。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承担全额收购义务的是电网企业。


2016年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同样没有提及可再生能源有何义务,这份文件还专门强调:不得要求可再生能源项目向优先级较低的发电项目支付费用的方式实现优先发电。


因此,有可再生领域人士将其解读为“可再生能源没有平衡义务”。


但从辅助服务角度看,电力系统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辅助服务领域目前有两套规则体系并行,一套是新一轮电改之前的“两个细则”,一套是电改启动后的辅助服务市场。


“两个细则”,诞生于2006年,这套规则体系对于新能源场站的要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严的过程。2018年,西北能监局修订了西北地区“两个细则”,要求10MW以上新能源场站必须具备AGC功能,并提高了新能源发电的预测精度要求,缩短免考核期限等。新规则实施以来,风电、光伏电站单月需要支付的费用最高可以达到百万元以上。


2015年,东北在全国率先开展辅助服务市场改革,风电、核电和出力未减至有偿调峰基准的机组都是深度调峰交易的买方,需要为提供调峰服务的火电机组付费。此后其他省区的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改革多数沿用了这一思路。


青海省也放弃了强制安装的思路,通过辅助服务市场规则让可再生能源为提供服务的储能电站付费。


在这种对新能源发电要求提高的背景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帮助新能源发电提高消纳水平,减少辅助服务考核费用,将是储能产业的重要机会。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合计达到35889万千瓦,已占到全部发电装机的18.89%。实际上,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比例的不断提升,业内尤其是电网公司对于逐步走向主力电源的新能源发电的期望也在提高。


一位电网公司人士打比方,如果电力系统是一座大楼,传统火电起到的支撑作用就像混凝土柱子,调节能力弱的新能源发电对系统的支撑作用就像竹竿。现在楼越盖越高,但混凝土柱子不再增加,只增加支撑力弱的竹竿,整个建筑将会变得不稳定。


电池储能技术显然是帮助新能源发电增强“支撑力”的选择之一。尽管商业模式有待探索,技术问题仍有待攻克,储能从业者还是忍不住畅想:“未来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比煤电还便宜,那才是真正的可再生能源平价上网。”



作者:陈仪方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