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日韩贸易战升级,中国半导体行业得利?

2019-07-20 16:32:46 太阳能发电网
全球半导体产业出现裂缝,中国DRAM厂商们能否从巨头中分得一席之地?
中国厂商的进击


“终于正式动手了。”得知紫光进入DRAM领域,一位半导体行业人士感叹。


作为半导体产品中的重要一类,DRAM的中文全称为“动态随机存储器”,也就是所说的内存,它被应用于手机、电脑、服务器等多种设备之中。据统计,2018年全球半导体产品销售额4373亿美元,其中DRAM销售额约800亿美元。


DRAM行业经过几十年的战争,目前留下三大巨头,其中三星占据近半壁江山,2018年其市场份额为43.9%。同样来自韩国的SK海力士占29.5%,美国企业美光为22.1%。三大巨头合计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其余多家来自中国台湾等的厂商占比都非常低,中国大陆企业榜上无名。


不过,中国大陆却是DRAM产品最大消费国,单是2016年从国外进口的DRAM产品就超过了130亿美元。但是,在这一领域国产化率长期只有0%。


2013年,在芯片行业开启并购整合之后,紫光集团在中国半导体领域迅速崛起,不久后,紫光集团便把目光锁定在了DRAM领域。


2015年7月14日,《华尔街日报》爆出让很多人感到震惊的消息:紫光集团向美国存储巨头美光发出收购要约,预计以230亿美元进行全盘收购。如果收购成功,这将成为中国对于美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收购案。


不过,这个收购案很快就变得扑朔迷离。美光发言人对媒体表示,“确实没有收到收购要约”。路透社当时的信息显示,紫光彼时仅是向美光表达了收购意向,还没有提出正式的要约和报价,而美光方面也还没认真考虑这一交易提议。


当时,几乎没有分析师看好这桩交易。除了价格较低之外,更为棘手的是钱之外的问题。美光是全球第三大DRAM厂商,也是美国在这一领域硕果仅存的企业,其产品应用在美国的各个领域,包括军事。


所以,连美光自己对此事的评估都是:“收购案很可能不会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许可。”


2015年8月初彼时的紫光集团掌门人、董事长赵伟国接受《福布斯亚洲》采访时,谨慎而不乏野心地表示:“现阶段我还不能对此作出评价。我唯一可以透露的是紫光对于进入存储芯片领域非常感兴趣。”


“我大概是中国最保守的一个投资者了吧。我投资的第一准则是像女士购物一样去寻找标的公司,然后像古董商一样进行购买。就像饥饿的老虎看见肉一般,我的行动非常迅速。”赵伟国比喻。


显而易见的是,包括DRAM在内的存储产业正是赵伟国那时心仪的目标。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被称为“台湾存储教父”的南亚科技总经理、华亚科技董事长高启全加入紫光,一时震动业界,也再次让外界看到赵伟国发展DRAM的雄心。


虽然紫光未能如愿收入美光,但另外一家企业在向紫光靠拢。紫光集团旗下同方国芯于2015年7月23日宣布收购西安华芯半导体公司51%股权。


西安华芯的前身是2003年在西安成立的德国英飞凌科技存储器事业部,2006年英飞凌的存储事业部拆分上市成为奇梦达科技。但分拆不到三年,2009年初奇梦达就在三星等对手的攻击下宣告倒闭。


2009年5月,在原奇梦达改制重建的基础上,西安华芯半导体公司成立,辗转之后最终被紫光集团收购,更名为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倒下的奇梦达是紫光DRAM产业的根源之一,也在无意中成为了中国DRAM产业的种子。


2016年,日后被称为国内三大DRAM势力的合肥长鑫成立,其董事长兼CEO朱一明在2019年5月的一场演讲中透露,通过与奇梦达的合作,合肥长鑫获得了一千多万份有关DRAM的技术文件及2.8TB数据,这成为长鑫的技术来源之一。


不过,在收购美光遇挫之后,紫光把注意力重点暂时转移到了寡头垄断稍弱的闪存领域,通过一系列收购,建立起了包括长江存储在内的3D NAND、SSD等一批上下游存储企业。


谁都知道紫光终将会把进攻方向再次定为DRAM,只是不知道它何时会返回战场。


不过,看上DRAM的不仅仅是紫光,希望借助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甚至日本的几方力量共同对抗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的,也远不止赵伟国和高启全们。


2016年,福建晋华注册成立,其大股东包括福建省国资委、晋江市财政局等,是一家100%国资持股企业。它与台湾联华电子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后者接受委托开发DRAM相关制程技术,由福建晋华提供设备,并依据进度出资,开发成果由双方共同拥有。


从2016年开始,合肥长鑫、福建晋华和紫光针对DRAM的计划,投资金额高达几百亿美元,中国开始向DRAM产业发起进攻。


道阻且长


2019年5月24日,前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中国台湾的一个演讲中提出自己的判断——未来将是“一个世界、两个系统”。


“美国目前将(中国)大陆视为科技上的战略竞争对手,因此建立科技设备及零件的壁垒,使(中国)大陆的科技及高科技产品制造发展重新调整战略。”郭台铭当时表示。


郭台铭提出这一判断时,日韩关于半导体的争端尚未产生,外界尚且没有料到,不止是中美这两个大国之间,甚至日韩也会爆发这样针锋相对的博弈。这更加剧了人们对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担忧。


2018年中兴事件将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脆弱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随后,福建晋华的DRAM正式投产后不久,美国便宣布将福建晋华列入实体清单,被实施禁售。一时,福建晋华前途不明,它也因此被媒体称为第二个中兴。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曾在中国存储器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讲时称:“存储器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核心芯片,加快存储器产业发展既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重要举措。”


中兴事件后,发展一条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逐渐成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共识。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也被一再强调。一个事实是,在新设立的科创板中,半导体公司不仅数量众多,也颇受市场重视。


在显示屏等产业实现一定程度的突破后,紫光、合肥长鑫与福建晋华在长期国产空白的DRAM领域的进击也有了特别的意义。


根据杨文得的判断,从建造一座半导体工厂、进驻设备再到投产并且获得客户的认可,最乐观的也需要两年的时间。


而DRAM芯片在经历过十多个季度的涨价之后,如今正步入价格下行区间,如果不出意外(近期由于日韩争端内存价格出现短期大涨),有可能在紫光投产的2021年左右,DRAM也正好回归到上行区间。


“现在中国大陆发展DRAM最主要的难度是,经过多年的竞争淘汰后,三家巨头掌握的技术专利已经非常齐全,跟DRAM相关的技术都掌握在它们手上,新进者要去做就必须要在技术专利或者支撑技术上要有所突破,要么跟它们合作,要么自己去开发,但其实都非常困难。”杨文得说。


而从合作角度,紫光如今投身DRAM产业时的处境,相比较2015年尝试收购美光遇挫时的难度更高。中美之间、日韩之间的纠纷,使得大型半导体公司变得更为谨慎,相关方面合作的态度也将变得保守。


不过,集邦咨询研究副总裁郭祚荣看到了技术层面的乐观因素。他认为,在DRAM制造上,中国大陆企业与一线大厂的差距在制程技术,但是目前制程技术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中国大陆厂商依然具备赶上的机会。


但对于能否在现有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体系之外形成新的体系,郭祚荣表示:“成立新体系的难度极高。”


杨文得进一步分析:“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内,实际上产业链上每一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强项。所以在策略上,可以寻求如何让自己的强项在整个半导体的供应链当中,占据别人难以忽略或者无法取代的价值。”


“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就可以发挥在产业中的战略性地位。”杨文得最后强调。



作者:王雷生 来源:《中国企业家》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