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科能源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目前正在司法程序中。”
“‘337调查’一旦败诉,可能意味着企业会丢掉美国市场,已经进口到海关的产品也会被销毁。”一位拥有丰富“337调查”代理经验的律师告诉本报记者:“但是,近些年中国企业胜诉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我们统计应诉企业中有50%胜诉,因为美国专利被无效掉的概率很大。”
晶科能源表示:“将对韩华提出的诉讼进行有力的辩护,公司正在考虑所有可用的法律途径,包括请求韩华涉嫌专利无效。”
谈及“337调查”的程序,上述律师表示,“337调查”的时间算是比较快的,ITC开始调查后,一般为16个月,经过调查,听证会等作出裁决。
马德刚说:“现在中国企业首台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出口,会做知识产权检索,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了。涉及‘337调查’的情况,通常是不以美国市场为主要市场的小企业,比如有些企业的主要市场是欧洲等地区,忽然来了美国订单,没有进行知识产权检索就出口了产品,样品一寄到,就可能被对方公司申请‘337调查’。”
记者了解到,“337调查”的应诉成本将近200万美元,以前中国企业在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时,因为跨国纠纷的复杂性以及高昂的成本,选择不应诉,进而受到限制。
“现在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有些‘337调查’是美国的专利流氓发起的,试图不劳而获,企业积极应诉的胜诉率还是比较高的。” 屠新泉说。
马德刚建议,中国企业要积极应诉,控制好成本,从专利无效下手的话,在国内检索专利等的费用大概在10万到30万元人民币。
据了解,在专利侵权案件中,当事人可以通过签订和解协议解决争议,终止调查。整个“337调查”程序中有3次法定的和解会议,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和解协议的内容通常包括:被告停止进口、原告放弃对被告的指控、授权被告使用专利、对侵权事实的认定、对争议产品的销售时间或区域的规定等。
“和解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马德刚说,美国权利人也是为了获利,所以如果能够达成和解,并不一定非要把涉案企业赶出美国市场,近半数的应诉案件都和解了。
对于公众关注的近年的“337调查”是否针对5G、新一代通信技术等相关行业,前述律师表示:“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