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两重天
当尚德破产,赛维和英利泥潭深陷,协鑫、晶澳和汉能的境况是另一番景象。
在多晶硅暴跌冲击下,协鑫亦受到冲击。2008年,朱共山原本筹划中能硅业赴美上市,但受金融危机影响,价值被严重低估,不得不终止上市计划。
为应对危机,朱共山决定再次进行豪赌,将产业链往下延伸,布局硅片业务。硅料和硅片属于产业链的上下游。
2009年6月,保利协鑫执行总裁朱战军接到一个“死命令”,必须在当年春节前建成一座现代化硅片厂。
但当时他“连长晶炉、切片机等核心设备都没见过,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
自建硅片厂被认为是一项明智的决定。最终,这座硅片厂在2010年1月投产,协鑫成功将多晶硅价格暴跌的危机转化成下游硅片业务的机遇。
2015上半年,保利协鑫实现营收179.39亿港元、毛利38.94亿港元,归属于股东的利润为8.26亿港元。其中,92%的收入来自硅片业务,硅料业务仅占8%。
除了对大势的判断准确,朱共山还擅于资本运作。
保利协鑫之外,“协鑫系”还拥有协鑫集成(002506.SZ)、协鑫新能源(00451.HK)。此外,第四家子公司协鑫智慧能源借壳上市也进入倒计时。
当金安桥水电站并网发电时,李河君执掌的汉能开始在薄膜太阳能领域大肆扩张。在金安桥水电站的发电仪式现场上,一张薄膜光伏产业布局图高调宣布汉能的野心。
这位薄膜光伏大佬将旗下的首个基地落户在家乡广东河源。
2011年,汉能河源基地投产。次年,这家以水电起家的光伏新秀宣布,已投产八大光伏基地,总产能达3GW,超过美国First Solar,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公司。
面对汉能的薄膜野心,外界抛来无数质疑。“当时我做金安桥时,全中国都在笑话我。这回全球人都在笑话我。”李河君说。
背靠金安桥水电站这座“印钞机”,汉能在薄膜领域的早期扩张一帆风顺,这家光伏界的异类在全国四处拿地,产能不断增加。
2011年,汉能薄膜发电通过收购在港交所上市的铂阳太阳能实现借壳上市。
此后四年,汉能薄膜的经营数据犹如火箭般蹿升。2011~2014年,汉能薄膜发电的净利润分别达到7.2亿港元、13.2亿港元、20.2亿港元、33.1亿港元。
为摆脱技术瓶颈,从2013年开始,在李河君的主导下,汉能调研考察全球数百家光伏公司,最终收购其中四家。
对李河君来说,2015年,他走向了人生巅峰,也很快跌落谷底。
当年,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飙升,他的身价随之暴涨。凭借着1600亿元的个人财富,先后被《胡润财富》和《福布斯》评为大陆首富。
但李河君在首富宝座上仅坐了两个月。
当年5月20日,汉能薄膜在港股市场被恶意做空,股价暴跌50%,让汉能薄膜的市值蒸发1440亿港元,李河君的身价蒸发上千亿元。
多年后,李河君回忆称,汉能薄膜停牌当天,他当天晚上还去了河北演讲,演讲主题是“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此间,靳保芳低调潜行,他毅然放弃向行业老大宝座冲击,转而收缩战线。
"考验一个企业家的决策能力,不是在困难的时候,恰恰是最红火的时候。" 靳保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