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瓦”将成为未来五年光伏组件的主流封装技术

2019-03-19 09:08:45 太阳能发电网
3月15日,在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于苏州举办的“叠瓦技术趋势及发展论坛”上,苏州沃特维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丹表示,未来5年,叠瓦封装肯定将占据光伏组件封装技术的主流地位。本次论坛也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近年来致力打造的品牌活动——光伏微讲堂的第18期,自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组件企业、设

据赵丹介绍,叠瓦技术的快速应用,基于国外市场客户对发电量而非系统价格的敏感。特别是对光伏发电已实现平价上网地区的屋顶项目而言,由于组件占系统成本的比例越来越低,追求单位面积的发电量就成为了主要述求,而叠瓦技术能够提高同等面积下的发电量,因而深受市场青睐。
 “叠瓦封装技术在理论上可以提升整块组件的效率到15%以上,就量产而言,目前已有厂商可以做到12%以上。” 他表示,相比传统的组件封装技术,叠瓦封装组件具有发电量高、可靠性高、遮挡小、热斑效应低等综合优势,能够大大降低光伏系统的度电成本。
赵丹认为,能够用传统的电池片工艺达到HIT电池的效率水平,是叠瓦技术的最大竞争优势之一。更重要的是,目前除了IBC双面电池外,其他光伏电池的封装基本都可以采用叠瓦封装工艺。


不过,叠瓦封装工艺需要增添的设备投资,可能是该项技术推广的一个不小的障碍。
与传统的组件封装产线相比,叠瓦工艺需要增加新的切片、排版等设备,每吉瓦产线的新增设备投资成本约8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但相比由此增加的产出而言,这笔新增投资的回收周期极短。”赵丹表示。
据悉,苏州沃特维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从2014开始叠瓦技术的研究及配套装备研发以来,一直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与创新,已获得7项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6项软件著作权,更有14项发明专利正在实审中;是中国叠瓦工艺及设备发明专利的拥有者。

实际上,叠瓦光伏组件封装技术在我国“古”已有之。
在此次论坛上,在1960年代参与承担我国“实践一号”卫星太阳能电池研究任务的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廖显伯老先生当众展示了一块当年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搓板型”组合结构的光伏组件,正是我国最早的叠瓦式和平板式复合结构的光伏组件。

 
“当时的设计是每一条由10块电池串联而成,后(右)一片电池的背面叠压在前(左)一片电池的主栅上,形成一种叠瓦式串联结构。与传统平面组件比较,实现了电池片零间距(交叠)连接,扩大了电池片有效受光面积。”
据廖显伯介绍,该光伏组件实际应用于1971年我国发射的“实践一号”卫星上,但由于保密的原因,该项科技成果最早公开的文字记录是在1977年的科技成果登记表中。
对此,与会人员颇为感慨,对我国老一辈光伏人心生无限敬意。在主持人沈辉教授的提议下,与会人员全体起立,向老一辈光伏工作者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


作者:吴军杰 来源:太阳能发电网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