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新政拉开了平价上网的序幕,围绕着30亿元的补贴,设备企业将持续扩大市场份额,行业寡头格局或成型。
相对于弥漫在A股市场的谨慎乐观情绪,光伏行业近日推出的新政与接连传出的关键产品涨价消息,从供需关系的角度为光伏板块的持续向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那么,将会有哪些企业在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寡头呢?
角逐30亿补贴蛋糕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月18日下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召集相关企业举行座谈会,就2019年光伏发电建设管理相关工作征求企业意见,其要点可以总结为财政部定补贴规模、发改委定补贴上限、能源局定竞争规则、企业定补贴强度、市场定建设规模。
会议提出,2019年的光伏发电建设将采取“量入为出”的方式,以补贴额定装机量,改变以往财政部、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各自为政”导致补贴总量和装机规模脱节的情况。该方式实行后,过去光伏电站建成数年仍拿不到补贴的状况将有所改善。
同时,会议明确将光伏项目分为需要国家补贴和不需要国家补贴的项目。需要补贴项目将划分为五类,分别为扶贫项目、户用光伏、普通光伏电站(地面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以及领跑者、特高压通道配套等专项项目。其中,户用光伏首次作为单独分类,给予单独规模,对其年度装机总量进行管理,并实施固定补贴。
按照座谈会提出的意见,国家能源局将于每年年初发布国家补贴支持的户用光伏年度装机总量,电网公司每月公布上一个月的装机量,当公布的上一个月装机量已突破总规模限制时,本月最后一天为本年度可享受国家补贴的户用光伏并网截止时间。
这意味着,户用光伏将有一个月的补贴缓冲期。
为解决户用光伏在2018年“5•31政策”实施后的遗留问题,本次座谈会还提出,户用光伏在2018年5月31日后并网未纳入国家补贴规模的,可以申报2019年额度。
2018年5月31日,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控制光伏新建规模、降低补贴强度、资源配置市场化等事项做出了安排。该政策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厉光伏政策”。自此,中国光伏全产业链步入“寒冬”,其杀伤力甚至可以与前次欧盟补贴骤降带来的行业巨震不分上下,使不少企业遭受致命一击。
2018年10月9日,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正式联合下发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说明的通知》确定,6月30日之前并网投运的项目可以享受补贴,这才使得光伏企业开始逐渐回暖。
据统计,2018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4426万千瓦,仅次于2017年新增装机,为历史第二高。
其中,集中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分别新增2330万千瓦和2096万千瓦,占比分别为52.64%和47.46%。
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74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其中,集中式电站1.24亿千瓦,分布式光伏5061万千瓦。若此次新政得以顺利实施,光伏协会预计,2019年光伏装机量将超过2018年。
可以明确的是,2019年光伏新政将会带来三点实际性的变化:无补贴项目将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2019年将会以补贴额定装机量,该补贴额度据透露是30亿元;户用项目将单列并给予单独规模,实施固定补贴。
此次会议正式开启了平价上网政策的序幕。在光伏新政的影响下,2019年,所有光伏企业都将围绕着30亿元的补贴蛋糕进行角逐。
不同于以往分布式与地面电站分开制定标杆上网电价的惯例,此次征求意见机制符合多降补贴、多给规模的诉求,竞价方式上有了两大变化:一是将此前享受固定补贴的工商业分布式项目与集中式地面电站项目同台竞价;二是将此前集中式电站指标分配到省、各地分别竞价的指标分配方式,调整为国家统一竞价,进而排序分配。
当光伏进入竞价机制后,补贴强度越低,装机规模将随之越大。国家补贴资金将会优先用于补贴成本下降快的项目和地区,尽快促进平价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