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丨舒印彪:能源转型不可逆转,华能一定要迎头赶上

2019-03-07 16:22:34 太阳能发电网
两会现场,全国政协委员、华能集团董事长、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舒印彪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华能正在全力推进核电项目建设。能源转型趋势不可逆转,华能一定要迎头赶上,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比重。中国能源报:今年华能在核电方面有什么新规划?舒印彪:目前核电方面,我们最主要任务是高质量地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
中国能源报:如何理解火电灵活性改造的必要性?


舒印彪:火电灵活性改造是必要且重要的。火电今后要进行深度调峰,才能和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相配合,从而避免“弃风”“弃光”问题的出现。另外,为适应环保的要求,煤电发展一定要实现高效率和超低排放,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目前,我们正在做一些火电灵活性改造项目,而且力度在加大。


灵活性改造涉及调峰等辅助服务问题。目前辅助服务在技术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尽快建立配套的市场机制。发电企业进行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能显著提高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水平,但改造投入较大,同时火电机组发电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没有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势必影响发电企业的改造力度和参与调峰的积极性。


中国能源报:目前西北地区的风电、光伏依然存在窝电,同时外送特高压通道的利用率并不高,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舒印彪:如果特高压只是输送风电和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数只有一两千个小时,利用效率肯定不高,但如果在发电端实现多能互补,综合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煤电等多种类型,实现最优搭配,就能大幅提升远距离输电效果。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可再生能源何时能够实现自由、灵活、完全的消纳?


舒印彪:我认为现在已经比较好地实现了新能源消纳目标,但达成既有目标不是终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目前我国的风电发展目标是3亿千瓦装机规模,未来规模会更大,届时对电网的灵活度要求将更高。电源电网技术都将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增大而不断进步,为新能源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中国能源报:今年是“电改”的第四个年头,下一步“电改”可能会进入深水区,您觉得这个阶段有何难点?怎样突破?


舒印彪:电改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机制,电改9号文的基础就是围绕这一目的而进行的体制设计,电力产业链发生的最大结构性改变就是开放了发电端和售电端,实行市场化交易,即“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在发电端,从2002年底以“厂网分开”为主要标志的电改到现在,多元化发电主体已经形成,竞价上网基本成熟;在售电端,9号文新增了配电业务放开,引进多元主体投资,建立透明规范的售电端市场成为电改的突破口。


经过四年来的探索和努力,9号文贯彻落实得非常成功,这说明9号文的改革设计符合电力工业发展规律,也兼顾了“改到位”和“保稳定”。一是促进了电力发展;二是促进了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三是在去落后产能方面取得很好成效,提高了发展质量和效率;四是竞争性的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目前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需要在完善交易机制、建立辅助服务市场、打破省间壁垒、促进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消纳等方面继续努力。


中国能源报:您如何看待“今年是现货交易元年”这一说法?


舒印彪:现货交易市场作为电力交易市场的补充形式,需要大力推动。但由于电力供应必须是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所以还应以长期合同为主,现货交易为辅。


中国能源报:售电企业也经过了洗牌,后期发展会如何?


舒印彪:我国的售电市场建设仍处于探索推进过程中。之前,由于售电市场规则不明确、入市资质要求不高等原因,出现了有的售电公司一成立就获得暴利的情况,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售电企业的职责不是简单地买卖电力,而是要为社会提供更经济更优质的电力保障服务乃至综合能源服务。今后,售电端改革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比如如何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如何监管售电业务运营等。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改革推动降费,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低10%。这对包括售电企业在内的所有电力市场主体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除减税降费措施外,继续通过电改激发电力企业活力、降低全社会用能成本,仍将是政策选择之一,其目的就是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这对实体经济是利好。



作者:别凡 姚金楠 来源:中国能源 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