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获得电力便利化改革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启示

2019-03-07 07:14:30 太阳能发电网
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获得电力”指标排名从2017年的98位大幅跃升至14位,一年提升了84位。获得电力便利化改革实现了小微企业获得电力“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同时也为其他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经验与启示。建议供水、供气等其他公用事业领域充分借鉴获得电力便利化改革的相关经验,

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启示与建议


国家电网获得电力便利化改革目前以北京、上海两地为核心开展,可逐步在其他省市推广,相关举措也可为其他公用事业领域(如供水、供气)提供借鉴价值,同时也为其他领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一)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坚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以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为改革立足点。


国家电网公司获得电力便利化改革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办电获得感为导向,以群众感受为标准倒逼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切实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改革过程中,北京电力公司改变了过去“坐商”制的做法,主动调研2万多用户,深入分析客户的真实关切以及业务办理的痛点、堵点,并以提升企业获得感为目标积极采取各种举措。一是从方便企业群众办事的角度出发,重点以办电一个事项进行全要素考虑、全过程统筹、全流程优化,推进审批一体化和标准化。二是以客户为中心,将服务资源向客户侧、向服务一线大力倾斜,真正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电网规划、投资建设、供电服务各项工作中。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带来一系列综合效应。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目前政府办事流程、办事效率等确实有了大幅改善,比如开办企业方便了、审批事项少了、审批时间缩短了,但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获得感并不强,企业认为一些并不是他们最为关切的,开办后“能不能正常经营”“能不能盈利”“能不能活下来”才是根本,涉及到产权保护、税费负担、要素成本、政策协同等多个方面。建议我国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中,逐步将重点转向加强企业产权保护、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提高政策确定性等方面上来。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抓手,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是重要保障和支撑,也是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推动的关键因素。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出互联网平台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有效载体,坚持联网是原则、孤网是例外,强调以信息化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


国家电网公司获得电力便利化改革的实施基础就是“互联网+办电服务”。一是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数据“一网共享”,通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所有居民和部分企业常用业务等16类常规业务“一次也不跑”,其他相对复杂的5类业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二是大力推行线上办电。在“掌上电力”APP中实现办事要件和流程标准化,清晰地展示办电步骤和需要提交的材料,增加了GPS系统定位、上传装表位置和报装资料等新功能,客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上传全部报装资料。三是打通了现场与后台的作业链条。现场项目经理通过移动作业终端精准定位作业现场,并在线配置设备、自动生成施工设计图和物料清单,同步将信息推送到后台,后台物料部门和施工部门收到信息后负责领料实施、实现了勘查设计、物资领料和工程实施的无缝链接。实践充分表明,强大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获得电力改革减环节、缩时间的关键技术支撑。


目前,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都建立了政务服务平台和系统,但由于各种原因数据信息不能互联互通,或者是数据“共享不共用”,数据难互通、不共享成为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堵点和制约,成为各地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突出瓶颈。比如在政企信息共享方面,客户的有效身份证明、项目立项信息等尽管已经在政府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上收录,但未与电网企业实现互联互通,电网企业无法通过政务服务平台获取客户及项目信息。建议我国在做好数据交换标准化建设、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大力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尤其是要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公共平台之间的系统整合和信息共享。


(三)优化公用事业领域营商环境要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挥平台效应和规模效应,切实降低社会成本。


我国获得电力便利化改革充分发挥了公共资源配置的平台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了接电效率,降低了社会成本。平台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公共电网专业化运行为平台,以电网大数据技术为支撑,按照就近和均衡接入的原则,通过配电设施共享和容量最大利用,实现供电方案更加经济合理;二是用典型设计一体化替代勘测、设计、审核的工作流程,压减设计环节和费用;三是统一施工管控和设备检测,解决客户单体工程社会化施工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降低施工周期和成本。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通过电力接入向后延伸,原来分散由客户投资的项目交由电网公司统一承建,电网公司以配电网建设为依托,集中物资设备采购,用实物储备代替单体采购,用框架招标代替单体工程招标,实现采购环节的质优价廉,从而大幅降低客户及整个社会的接电投资成本,以电力公司较小投入换取社会较大收益,实现客户接入工程的质量好、造价低、时间短。


建议供水、供气等其他公用事业领域充分借鉴获得电力便利化改革的相关经验,大力发挥以公用企业为核心的平台效应和规模效应,切实降低用户的投资成本,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福利。同时,北京、上海两地的电力便利化改革举措也可以逐步在全国其他省市推广,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省市电网构架和企业发展不平衡,存在区域性负荷受限矛盾、低压接入容量标准不一、企业建设资金充裕不一等问题,各地需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借鉴学习。


(马晓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东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作者:马晓白 袁东明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