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盛宴
2000年,当施正荣决定回国创业时,《京都议定书》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热潮。
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条约。
这一条约在包括欧盟及其成员国等在内的183个国家获得通过。2000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的德国,即是其中的先行者。
2004年是全球光伏产业全面爆发元年。
这年,德国重新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根据不同的太阳能发电形式,政府给予为期20年、每千万时0.45-0.62欧元补贴,德国私人太阳能投资得以迅猛发展。
德国之后,西班牙等光照条件好的国家相继颁布鼓励政策,欧洲光伏市场因此被点燃。受此影响,中国光伏制造业开始登上舞台。
市场爆发时,最先受益的往往是那些有准备的先入者。
在欧洲市场的刺激下,尚德在经历短暂震荡后,迅速崛起。仅2004年,尚德的产值翻了十倍,利润接近2000万美元。
次年,尚德在无锡市委书记的帮助下完成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国有股获益十几倍后,相继退出。
这年底,在资本的追捧下,尚德共募集8000万美元,成为2005年的私募之最。
12月,尚德电力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施正荣也以23亿美元的身家,荣登中国新首富。
当德国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的消息传来,远在保定的苗连生立即作出大胆抉择,投资4亿元启动二期工程。
2006年,二期工程建成投产,英利由此形成铸锭、硅片、电池、组件100兆瓦产能。
次年,在经历过一番股权风波后,英利绿色能源也登陆美国纽交所。在2007年的胡润百富榜中,51岁的苗连生因英利的上市,跃居河北首富。
另一位河北人靳保芳也预感到风口即将来临。
2005年,他力邀中电光伏创始人之一的杨怀进加入。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拓荒者亦是尚德的创始人之一,他比施正荣更早回国试水创业。
在杨怀进的力促下,晶龙集团与澳大利亚光电科技工程公司、澳大利亚太阳能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晶澳太阳能。
在英利上市时的五个月前,晶澳太阳能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河北第一家在美上市的公司,靳保芳也因此成为邢台首富。
晶澳成立的这年,已经在热电领域成长为中国第一人的朱共山偶然接下一个被原股东方抛弃的多晶硅项目,从此进军光伏产业的上游原料领域。
2006年,江苏中能硅业成立,朱共山为实际控制人。当年6月,该公司第一条产能为1500吨多晶硅生产线开工,并于次年9月正式投产。
2006年被认为是协鑫集团新的战略调整年。
从这一年开始,“民营电王”开始一步步向“世界硅王”迈进。
三年之后,当保利协鑫以263.5亿港元收购江苏中能100%股权时,朱共山家族因此跻身当年的胡润能源富豪榜首富。
同样是在2005年,在外贸领域长袖善舞的彭小峰开启二次创业。
在长期从事外贸行业的过程中,这位典型的投机商从欧洲了解到光伏行业,决定携带全部身家杀入。
由于柳新实业在江西新余市有工业园,彭小峰因此与时任市委书记汪德和相识,后者开出一系列政策优惠条件,赛维LDK由此成立。
当江苏中能成立时,赛维LDK的100兆瓦硅片产能投产,由此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硅片生产商。
在新余市区大街上,突然出现的外国面孔,让这座小城的居民恍如隔世。
2007年6月,这家曾经新余最大的民企成功在纽交所上市,成为当时中国公司在美国单一发行量最大的IPO,彭小峰也由此跻身中国新能源首富。
从2005年开始,由尚德电力发起的资本盛宴不断被推向高潮,成就无数财富神话。
短短两年间,除了尚德、英利、晶澳,还有浙江昱辉,江苏阿特斯,常州天合光能,江苏林洋等中国光伏公司陆续登陆海外资本市场。
此时,李河君带着上万人正在2500米海拔的云贵高原上,一锹土一锹土地挖建金安桥水电站,直到2012年。
当施正荣、苗连生等首富在光伏行业内搅弄风云时,李河君甚至当着他们的面,嘲笑这些已经登上资本舞台的晶硅光伏公司。
但很快,嘲笑转变为羡慕。
2006年,李河君开始考察光伏产业,并最终决定转向投资薄膜光伏。不过,在光伏行业,汉能历来不屑与其他晶硅光伏公司为伍。
相比而言,注入了李河君基因的汉能,更加“2C”化。为了推广汉能的薄膜产品,汉能经常不惜斥巨资造势,却意外将“光伏”这个名词,送入千家万户。
当多年后施正荣、苗连生、彭小峰陷入困境时,李河君后来居上。因汉能成功借壳上市,他的身价倍增,曾连续两年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但和其他首富一样,等待他的也将是迎头棒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