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沉浮录I:首富们的崛起

2019-02-22 09:35:40 太阳能发电网
不论是中国首富,还是地方首富,他们的沉浮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激荡本色。文 / 严凯站在六十年一轮回农历己亥年的时间节点上,李河君仍在织梦。1月26日,这位汉能创始人一如过往。他站在巨大的屏幕前,向外界抛出一个既玄奥又写实的全新概念——“天地同力,万物发电”。李河君早已习惯并享受这样的场合。在台

掘金光伏


苗连生或许是最早涉足太阳能发电行业的首富。


这位每天必看央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头版的光伏大佬总能从海量信息中嗅到商机。


1993年,他开始涉足太阳能领域。但彼时,“太阳能”是热水器的代名词,他的举动遭到周围人的不解。


五年后,苗连生正式成立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并在次年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这是中国首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太阳能产品示范生产线。


另一位较早涉足光伏行业的是靳保芳。


由于在任上曾主导投巨资购买电力指标,为消纳电力,1996年,靳保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太阳能光伏。


当时河北工业大学有个用“中子嬗变掺杂直拉硅”技术生产单晶硅的项目,产品可用于二极管、集成电路和太阳能发电。


靳保芳说动开发这项技术的负责人任丙彦,他时任河北工业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利用任丙彦的技术,宁晋县电力局办起晶隆半导体厂。


一年后,电力局拿出晶隆半导体厂一半资产,与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硅片供应商——日本松宫半导体技术株式会社,合资建起宁晋松宫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原国家电力公司在这场改革中被拆分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和四大辅业集团。


改革余波也影响到宁晋县电力局。次年,电力局实施主辅分离,晶隆厂被改组为河北晶龙实业集团。


不久后,靳保芳卸任电力局。这位自称“从来不瞎折腾”的企业家,从此开始在光伏领域折腾起来。


另一位折腾进中国光伏圈的企业家来自海外。


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工作九年后,施正荣开始对未来感到迷茫,他决定回国创业,以挣脱平静生活的枷锁。


2000年,一位拎着小挎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的37岁中年人带着技术和4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在中国内地转了七八个城市。


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声称:“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


这位常年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海归博士或许不太了解,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内敛性格面前,这样的豪言常被嗤之为“说大话”。


在长达一年的游说后,最终为豪言“买单”的是江苏省无锡市。


在当地政府主导下,由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作为大股东。


而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共占25%股份,日后轰动全球光伏产业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这年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多数产业从此面临全新的竞争格局。外资纷纷涌入,“狼来了”的哀嚎声甚嚣尘上。


此间,朱共山正醉心于建起一座座热电厂;李河君起诉发改委,最终拿下总装机量为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彭小峰抓住反光背心商机,将苏州柳新实业打造成亚洲最大安全防护用品制造企业。


他们在不同领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最终在光伏聚首。


不久后,一场新的产业变革到来。这场变革从德国点燃,最终在全球引爆。


 


 



作者:严凯 来源:角马能源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