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沉浮录I:首富们的崛起

2019-02-22 09:35:40 太阳能发电网
不论是中国首富,还是地方首富,他们的沉浮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激荡本色。文 / 严凯站在六十年一轮回农历己亥年的时间节点上,李河君仍在织梦。1月26日,这位汉能创始人一如过往。他站在巨大的屏幕前,向外界抛出一个既玄奥又写实的全新概念——“天地同力,万物发电”。李河君早已习惯并享受这样的场合。在台

命运转折点


1992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中国国运的标志性事件——邓小平南巡。


尽管改革开放已进行十年有余,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旧经济体制下不同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实践面临困境,理论上也遭遇诸多难题。


在此情况下,邓小平南巡时的系列讲话,彻底明确了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但新旧利益格局的碰撞仍在继续,靳保芳对此或许深有体会。


由于成功将当地一家濒临破产的农机公司改造成全国农机系统的一面旗帜,这位低调务实的实干家于1992年被调任宁晋县电力局,担任党委书记、局长。


上任后,靳保芳发现,宁晋县电力局是个烫手山芋。


但他依然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为改变冗员问题,他掐断人情网,采取人员调整、下岗分流等措施。


激进改革让他得罪了不少人,并很快遭受报复。


199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一颗土炸弹轰出一声巨响,把这位电力局局长家的大门炸了个大窟窿,索性没有人员伤亡。


但这个炸弹并没有吓倒靳保芳。三年后,他借鉴海尔经验,推行末位淘汰制,每年对中层干部进行考评。


此时,东南沿海正在发生巨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在1990年发生重大转变,中国开始步入贸易顺差的快车道。


海关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货物出口额(以人民币计)2985.8亿元,进口额2574.3亿元,差额为411.5亿元。


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源源不断输出的各类外贸产品,使中国成就“世界工厂”之名,并让一大批早期掘金者挣得盘满钵满。


彭小峰是其中的佼佼者。


1993年,年仅18岁的他从江西外贸职业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吉安市外贸局工作。


但对于一位从小尝尽贫穷滋味的寒门子弟来说,这份工作很难让他满意。


彭小峰很快敏锐地找到发财机会。1994年,中国开始实施外汇制度改革,人民币进入升职通道。在上班闲时,他靠着炒外汇,赚取第一桶金。


三年后,他下海创业,很快在外贸市场打下一片天地。


外汇制度改革改变了彭小峰的命运,新税制的实施则让李河君开启第一个“传奇”——水电。


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电力需求猛增,但电力供应短缺。为解决缺电难题,小水电投资迎来黄金期。


当时,中国实行“以电养电”政策,即小水电企业生产的利润不交所得税,直接用于滚动发展,所发电不仅能够全额上网,还可获得较高电价。


此外,国家对于小水电还实行低增值税政策。从1994年1月1日起,中国实行新税制,增值税率为17%,但允许县以下小水电生产单位增值税减按6%计征。


这一年,经朋友介绍,李河君回到家乡,以1000万元投资东江上一座1.5兆瓦小水电站。


此后数年,他又陆续在浙江、广东、宁夏、云南、广西等地收购小水电站,水电装机量也从几万千瓦,迅速扩充到几十万千瓦。


李河君在水电行业高歌猛进时,朱共山则在热电领域长袖善舞。


从体制内下海后,32岁的朱共山很快在上海创办协鑫集团的前身——上海协成电器成套厂,开始泛舟商海。


他也很快注意到电力短缺问题。六年后,他和香港新海康航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新海康航业”)成立合资公司,正式杀入热电领域。


新海康航业是保利(香港)投资有限公司(0119.HK)前身,系央企保利集团下属子公司,朱共山成功傍身保利。


1996年11月18日,合资公司第一家电厂奠基。此后十年,他疯狂布局20多个电厂,“民营电王”由此养成。


此时,远在澳洲的施正荣并不知道,这些日后在光伏领域的竞争对手,正努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谋求自己的天地。


1991年,他以优异成绩拿下博士学位,“施博士”从此成为他的身份标签。


毕业后,施博士留任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1993年,他还成功入籍澳大利亚。


这一年,年长施正荣七岁的苗连生在保定的化妆品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已经积累足够的原始资本。


施、苗二人都将成为中国光伏行业的标杆。但他们犹如硬币的正反面:一位崇尚国际化,一位坚守本土化。


由他们所创办的尚德和英利,很快将引领中国的光伏行业大步向前。





作者:严凯 来源:角马能源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