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从“农贸市场”到现货市场
“广东电力市场发展到现货阶段,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没有之前艰苦的历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思路和成绩。”见证了广东电力市场发展全过程的卢勇,这样描述广东电力市场的成长历程。
据他介绍,广东电力市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艰难探索过程。
从2006年的一点对多点到2013年多点对多点的直供电试点;
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06年的22.3亿千瓦时,到2014~2018年的155亿、229亿、370亿、1157亿和1600亿千瓦时;
在交易规则方面,从场外双边协商到场内集中竞价,从单边报价到双边报价再到统一出清,从中长期交易到现货交易,并且广东还开了中长期竞价交易之国际先河;
从2006年至今持续试点使用输配电价,并且最先运用购销差价;
较早引入售电公司;
……
广东电力市场自萌芽至今,已经跨过了十多个年头。期间,交易规模逐渐扩大,交易规则逐步完善,交易机构、交易平台、交易系统趋向完备,市场主体开始走向成熟。然而,它的起步却十分“寒酸”。“我们的市场就是从‘农贸市场’起步的。”卢勇回忆起诞生初期的广东电力市场,语气中充满了自嘲。
据介绍,2013年年底,广东开展了2014年一季度电力市场竞价。因为没有在线交易系统,组织方与省内主要发电厂和大用户所派代表集中到位于清远的一间大会议室内,屋内黑压压一片,都是人头。广东经信委的工作人员手拿话筒,喊破嗓子宣布竞价流程,并维持交易秩序。南方能监局的工作人员则举着纸箱子,负责监督竞价交易过程。所有的交易设施不过就是一间会议室、两个纸箱子、两台手提电脑和一台投影仪。开始交易时,主席台上放两个用纸箱子做成的投票箱,一个写着“大用户”,一个写着“发电企业”。然后大家将填好的报价单投入投票箱,收集好双方报价后,再将数据分别录入两台手提电脑,接下来通过Excel表格进行撮合,5亿电量最终成交4.995亿,基本上全部成交,最后把成交结果用投影仪投射出来。即便条件如此简陋、程序如此简单,但大家都很兴奋,纷纷跑上前来抢着拍照,因为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广东辗转迎来了现货市场的试运行。这一历程又岂是一句“艰辛与不易”所能概括的!
随事而制,在反思中持续推进市场化
自实施以来,各地的电力市场化交易基本都是以发电侧让利为条件开展的。因此,有人认为市场化就等于降价。对于这样的判断,广东电改的决策者首先就表示无法认同。
2002~2012年,正值广东严重缺电期,用户侧不得不参与有序用电,不是开三停四就是开五停二,根本无法正常组织生产。而广东用户大部分签的是国际订单,执行合同比较严格,如不能按时交货就会损失惨重,当时可谓千金易得、度电难求。用电企业不得不购买柴油发电机自发自用,尽管度电成本高达2元8角,但仍趋之若鹜。而另一个事实是,广东有大量度电成本仅为1元5分的9E燃气机组,只因没有合适的上网电价而发不出电来。不得已,善于变通的广东人甚至出台了并没有政策依据的专门针对9E机组的“高来高去”电力认购政策,后来又干脆改成了“来料加工”,用户自愿出高价购电,9E机组负责发电。现在谈起来,仍然令人唏嘘。
在电力市场化萌芽之前,一次能源的成本和价格无法向发电侧顺畅传导,而发电的成本和价格又不能向用户侧顺畅传导。说白了,就是一个电价机制的问题。“如果当时就搞市场,又何至于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改革正是源自对旧有体制机制的反思和突破。只有身处其中、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深有体会。
从那时起,这段经历就一直萦绕在广东电力改革者的心头,不断冲击着他们思维意识的关口。兴起于供需形势反转期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如果再一次面对供需紧张时,该何去何从?供需形势的变化,反映的是发电权市场和用电权市场之间的转移,价格本应有升有降。这也是广东电力市场实施发、用电侧双向报价和双向竞争的由来。
然而,留给改革者反思和探索的空间远不止于此,市场主体意识不足,投机行为难以根除,市场力依然存在,诚信体系需要健全,立法进度滞后,监管力量尚有不足……
诚如卢勇所言,以前搞的直供电、直购电属于电力市场的初级阶段,后面被称为电力市场的时候是中级阶段,之后走向现货市场那就是高级阶段,再往后也许还有更高级阶段。市场化改革不会停步,这也许正是让改革决策者勤于反思、不断探索的执念所在。
原标题:广东电力市场化的量积与质变 ——全国首个“中长期+现货”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