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美好的愿望
相比煤炭行业,蒙古国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导向相对稳定,但资金和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不足,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
蒙古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十分可观:据世界可再生能源协会预测,蒙古国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水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总量在2.6太瓦左右,仅风、光发电两项,就可以满足2030年整个中国的用电需求。
蒙古国的可再生能源建设始于2009年。这一年,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资助下,蒙古国在乌兰巴托附近建设了第一个商业化运行、装机容量为52兆瓦的风电场。但受制于电网基础设施,一直到2013年,这个风电场才实现并网运行。
从现实需求看,蒙古国地广人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有60%的人口居住在首都乌兰巴托,剩下的40%多为游牧民族。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特征,与这种人口和地理环境正相协调,所以在早期,一些小型的离网设施是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形态,尤其是户用太阳能板,很早就通过“十万太阳能蒙古包”计划,在农牧民家庭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分布式的储能系统,的确为蒙古国所急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则为新能源释放了更多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牧民选择在城市定居,蒙古国未来的电力、水、热能需求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据蒙古国能源部门预测,蒙古国的电力需求将从2018年的770万千瓦时,上升到2030年的980万千瓦时,热能需求将从2015年的730万大卡,上升到2030年的880万大卡。
但相对于其潜在生产能力而言,这仍然是一个较小的规模,如果没有一个外部市场,蒙古国将很难消纳其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从政策层面看,在落地实践之前,蒙古国就开始了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制度建设。2007年,蒙古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2012年,设立了管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专业部门——环境与绿色发展部,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类似部门的国家之一。2014年,又公布了《绿色发展政策》,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两阶段目标: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机比重,从目前的7%上升到20%,到2030年,再上升到30%。
在政策层面,和所有国家一样,蒙古国也推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补贴政策。2007年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风电的上网价格为0.08~0.095美元/千瓦时(按目前汇率计算,蒙古国现行工业电价为0.06美元/千瓦时),具体价格则由发电商与蒙古国能源管理协会之间进行协商。按照蒙古国的设想,新能源电价和实际电价之间的差额,将由一个“新能源基金”来填补,但直到今天,这个基金仍然停留在想象之中。
此外,补贴的结算方式也带来了诸多隐患。起初,蒙古国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允许补贴以美元结算,但这无形中使得政府承担了巨大的汇率风险。
平衡还是拉锯
无论是煤炭的振兴还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蒙古国目前都大量依赖国际社会的援助,尚未形成充分的自主优势。从可行性的角度看,未来几年,无论是满足蒙古国国内的能源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出口的需要,煤炭仍将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从实际看,政府投资也多流向了煤电领域。
在满足本国需求之后,借助特高压项目的发展,蒙古国煤电有可能先于可再生能源电力实现出口。蒙古国总统在近期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中表示,中蒙煤电1500公里特高压输电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已经完成,如果能投入运行,蒙古国将首次实现煤电的对外输出。
蒙古国的可再生能源虽然不乏长远目标,但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仍需要高度依赖政策倾斜和国际社会在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蒙古国的煤电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关系,并且有同样的出口诉求。如果政府不在政策和资金使用上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倾斜力度,其在短期内的发展将很难出现大的起色。
从东北亚电力互联互通的角度看,未来中国、日本和韩国是地区内最大的买方,而蒙古国和俄罗斯有可能成为区域内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输出国。鉴于蒙古国一直奉行相对中立的外交政策,如何协调各国战略,形成共同目标,是未来东北亚电力互联面临的重要挑战。
原标题:蒙古国:能源转型,安得两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