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光伏产业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尤其在“531新政”后,光伏产业环境遇冷,光伏企业困境求生。
据统计,“531新政”后,三大资本市场57家光伏上市公司市值6个交易日内蒸发了868亿元。而2018年一整年,三大资本市场上市的60家光伏企业市值缩水达到近2708亿元。
2018年在三大资本市场上市的光伏企业之中,只有四家光伏企业实现了市值增长,分别是协鑫集成、顺风清洁能源、福斯特以及新特能源。
其中,协鑫集成是2018年唯一一家市值增长在10亿元以上的光伏企业,成为一匹突出重围的“黑马”。与其同属“协鑫系”的保利协鑫,2018年市值跌幅则达到了百亿元以上。
而在两年前,这样的局面是无法想象的。彼时,协鑫集成因受旧时超日太阳的拖累,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负债蹒跚,与“协鑫系”下的保利协鑫和协鑫新能源的业绩相差悬殊,成为协鑫集团的一块心头之患。
一直负重前行的协鑫集成如何一转成为业界“黑马”的?
协鑫集成作为协鑫集团旗下的光伏上市公司之一,是由重组“ST超日”而来。2015年8月,通过借壳超日太阳完成上市。
后来的事实证明,接手超日太阳,也是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如果不是超日太阳的历史遗留问题,协鑫集成本可以较早实现盈利。
受超日太阳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协鑫集成股价过去一度从16块,跌至4块。在当时陷入了股价、信誉、经营等多重问题纠缠的困境之中。
为了扭转协鑫集成的颓势,2017年1月,朱共山亲自担任了协鑫集成的董事长。在任期间对协鑫集成的战略规划进行了调整,表示“将调整双主业经营”。
随着超日太阳遗留问题陆续解决和财务状况的好转,协鑫集成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了由亏转盈。根据业绩中报,协鑫集成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3.83亿元,净利3133.25万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2401.27万元,扭转了亏势。
半年报显示,协鑫集成上半年多项财务指标向好,其中现金流得到大幅度改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5.09亿元,同比增长107.79%,货币资产同期增长41.68%,存货同期下降36.85%,已进入良性健康发展轨道。
据了解,协鑫集成2017年上半年高效电池产能达到900MW,上半年组件出货2.2GW,约为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9%。从结果来看,在二季度需求爆发时把握住了发展时机,在第二季度实现业绩利润超亿元。
同年12月,协鑫集成出资10.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8.86亿元)收购HTNE及STHL所持有的协鑫能源10.01%的股份,与协鑫集成不同,协鑫新能源在当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利润增长。协鑫集成入股同系公司也被认为是光伏产业链的延伸,协鑫集成将投资下游光伏电站业务,配合EPC业务。
协鑫集成在2017年发力EPC业务,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业绩。其旗下子公司协鑫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在一年内就中标了1.2GW的EPC工程,EPC业务又能帮助其消化了自身的组件,带动了协鑫集成的组件销量,使得组件业务实现快速发展,EPC业务获得爆发性增长,财务指标持续向好改善。
2018年初,朱共山在完成战略调整后卸下协鑫集成董事长一职,由总经理舒桦接替董事长职务。同时,由原属协鑫新能源的罗鑫担任公司总经理的职务。
协鑫集成在2018年经历住了市场波动的考验。在“531新政”后光伏企业市值普遍跳水的局面下,协鑫集成2018年的市值变动金额增加38.63亿元,实现了企业地位的逆转。
纵观协鑫集成的发展路线,发力EPC业务之外,还有单多晶并重,重心转向海外这几大战略的实施是协鑫集成逆转的关键。
协鑫作为多晶龙头,同时也没有放下对高效单晶的研发,其在单晶组件的技术研发上也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一方面是国内领跑者对单晶组件的需求,另一方面海外市场以多晶组件为主流,协鑫集成占领了海外市场的先机,单多晶并重为协鑫集成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至关重要的是,转向海外市场是协鑫集成一个明智的选择。协鑫集成2017年的海外占比为26.37%,已经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协鑫集成的扩展策略,利用标的公司全球市场资源配合海外EPC业务,大幅提升光伏产品销售,“预计到2018年,海外业务销售占比将达到50%以上,2020年预计达70%左右。”
在2018年“531政策”落地之后,光伏企业一片惨淡,而协鑫集成的海外布局的优势突显,在困难的6月份,组件出货量超过600MW。在新政后光伏板块市值大幅度蒸发时,协鑫集成的股价坚挺。
罗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协鑫集成的现金流如今在所有国内光伏企业中居前,与海外业务占比高密切相关,国内几家海外业务占比较大的一线厂商在’5·31’新政后受到的冲击都不是很大。
2018年11月,协鑫集成再次换帅,罗鑫接任董事长职位,而罗鑫以开拓海外市场见长。
协鑫集成的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欧洲、印度、南美和东南亚等几个重点区域。随着欧盟“双反”的取消,预计欧洲市场会有明显的增长。
原标题:协鑫集成加码"第二主业",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