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读 | 张国宝:国内抨击电力改革不彻底,国际上却认为我们很成功

2018-11-30 16:06:54 太阳能发电网
近年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上层建筑必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能源管理体制需要不断深化改革,逐步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因素,以适应发展了的经济基础的需要。张国宝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专家委员会主席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的能源管理体制对促进能源生产力的发展起了

2.电监会与英国模式


中国的电力改革方案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英国模式,成立电监会也是借鉴了英国做法。电网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垄断性实际上没有改变,再怎么分,在一个区域内还是自然垄断。因此,如何做到公平交易,加强对自然垄断的监管是必须考虑的。发电侧形成了竞争关系,多种所有制都可以办电,发电厂把电卖给电网,电网是不是公平对待所有发电的企业?游戏规则需要有人来监管,所以出来了电监会。


电网公司在某些方面还保持了垄断特征,为了保证各种电力企业都能够公平地竞争,需要一个电力的监管机构,也就采用了英国模式。电监会,顾名思义就是要对电力行业的游戏规则进行监管。这是过去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老电力部、老电力公司的情况下所没有的新机构。这届新政府把电监会和能源局又合并成新的能源局。有人把设立电监会称为政监分离,把电监会和能源局合并称为政监合一模式。


水电基本上按照一个流域给一个公司,不再拆分,比如说黄河上中游,就划给了中电投。一个流域基本上是一家公司,没有把流域里的电站再进行拆分,留了一些调峰水电站给电网公司。另外还留出了970万千瓦发电资产,将来出售变现后用来支付老职工退休金,主辅分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改革成本,以保持社会稳定。这个决定现在看来也是非常正确的。


3.“墙内开花墙外红”


现在有些人认为电力体制改革不彻底,甚至是失败的。看问题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全世界没有哪两个国家的电力体制管理模式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法国电力至今为止依然是国有,它依然属于法国政府,而且还是厂网不分的,全部核电站都归法国电力管。看到中国的电改,他们也想改,曾经他们也想民营化,也想做厂网分开,但立即引起了法电职工罢工,法国政府就不敢改了。


第二个例子是日本,日本和中国不太一样,每个区域都没有能源,不像中国有一些地方有能源,有一些地方没有能源。因此,日本的电力基本上是每个区域自求平衡,而不是像我们这样要把贵州的电送到广东去,他没有这个需求,他们互相之间也联结,但是这些联结完全是属于保安电,这是日本的特色。中国的国情和日本完全不一样。


美国的情况则更加复杂。例如,美国最大的发电企业杜克公司,在美国六个州经营电力,既经营包括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的发电业务,也经营输电、配电业务,是一个厂网不分、输配不分的全能公司。


其他发展中国家就更没法和中国比了,例如印度有五个管能源的部门,缅甸还有两个电力部。俄罗斯和中国是一样的,实际上中国的电力体制是苏联帮我们建立起来的。虽然苏联解体了,但是俄罗斯电网和发电还是一家,叫作统一电力公司。统一电力公司的第一任总裁是俄罗斯改革的设计者,曾任俄罗斯总理的丘拜斯。那时俄罗斯仍然是厂网不分。后来中国改了,对俄罗斯的触动很大,俄罗斯就比照了中国改革的模式来进行改革,厂网分开,把发电侧组成了六家大的发电公司,加上各加盟共和国的有了40多家发电公司。但远东地区仍然厂网不分,组成了东方电力公司。改革后网还是在一家,但是将输配分开,成立了一个全国的电网公司和一个配电公司。但经过几年的实践后他们发现输配分开的模式效率并不高,因为骨干电网和配网必须同步发展,而且应该使入网程序最为简化,减少建设和运营成本,而输配分开后反而使效率更为低下。所以,普京总统亲自召开电网发展专题会议,讨论俄罗斯电网发展战略草案和组建俄罗斯统一电网公司,决定把国家电网公司和配电公司重新组成统一的电网公司。俄罗斯的电力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比照了中国的模式,我们是“墙内开花墙外红”。中国内部有这样那样的不满,觉得不够理想,但是别的国家从外部看中国的改革,看到中国飞速发展的电力事业,认为我们中国最成功,恰恰是好得很。其他国家发生了若干次大停电,但是中国没有发生,中国整个网架结构是非常清晰的,没有出现很多国家的重复、混乱甚至带有安全隐患的情况。这是由于中国有市场经济和改革的动力,也有当年计划经济比较合理的规划因素在里面。中国的电网在世界上是最好的电网。有的国家连频率都不统一,这反而成为了安全隐患。而中国没有这种情况,都非常清晰,电网的布局或者某一条线路该不该建,大体是合理的,这一点是别的国家不如我们的地方。中国的电力这些年发展得这么快,别的国家羡慕得不得了,我们也很自豪。中国一年建一亿千瓦,这么快的速度,在别人看来是一个奇迹。


不干这个事的人,可以坐而论道,当批评家。批评家非常容易当,因为既不用负责任也不用实际操作,但是当实际操作的时候,碰到的复杂问题比纸上谈兵难得多。


电力体制改革或者其他体制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还有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有批评的意见有利于不断深化改革。但是,衡量一个改革是否正确成功的标准应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电力体制改革十年是我国电力事业发展最快的十年,也创造了世界电力发展史上最快的发展速度。如果没有竞争机制,如果没有发动多家办电的积极性是做不到的,这是电力体制改革的主流。电力体制改革为整个国家的经济腾飞作了重大的贡献。


4.摸准了先走一步


有一种观点认为,电力体制改革没有达到国发〔2002〕5号文件要求的市场化目标,原因是国办发〔2007〕19号文和5号文都没有写出电改的时间和进度表。给出一个时间表好还是不给时间表好?能不能给出时间表?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先完成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迈出第二步。


回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走过的路,举个例子,当时人民银行的贷款贷多少钱还由国家计委来分配,在当时是很合理的,这样不乱,民航都归军队管,但是今天来看可能是一个笑话。但这是一个过程,不可能非常理想化。不顾历史发展阶段,全盘模仿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不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可能是失败的。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都不成功,输配分开也走了回头路。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大家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铁路改革一放就是十年,还是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步子好。


为了支付主辅分离的改革成本,方案中还设计了647万千瓦和920万千瓦的两笔资产,这些资产的处置后来也引发过争议。电力部门过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光是发电,还有输配电,还有施工企业。施工企业又分了两大类,一类是电站的施工企业,一类是电网的施工企业,几乎每个省都有这样一个公司。这些公司都属于老电力公司管,这部分改革后归谁?当时电力体制改革的意见是明确的,在适当的时期要把它剥离出来,叫作主辅分离。改革的思路有几种方案,把辅业下放到各个省,但这些辅业企业不干。为什么他们不干?


因为他们长期是以“中央军”的身份出现,现在要下放到地方,怕吃亏,怕被歧视,架子身段放不下来。我们不希望在改革中产生过多的社会矛盾。如水电建设企业,当时效益并不好,离退休职工非常多。


我们改革有一条经验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看准了的就改,不是一次都到位,如果想一次都到位,可能社会的负担就比较大。如果只做政企分开、厂网分开,虽然老电力部的人有意见,但是还不会波及到下面去。如果再把输配也分开,把主辅也分开,波及的人就更广了。比如说把各个地方的供电局划给各个地方政府管,或者是把施工企业划给地方政府去管,由于离退休职工这个包袱非常重,地方政府愿意不愿意接都是问题。这些问题都搞清楚再去改的话,估计两三年也改不动。走一步总比不走要强,所以当时就先完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这个阶段性的任务就是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第一个阶段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把可能会引发更多反弹的问题留到以后适当的时机再去改。如果什么都想一步到位,可能三年五年都改不动。三年五年后情况一变说不定不改都有可能,就像铁路改革一样。现在有一些人在批评电力体制改革,他们应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这个问题,那就比较好理解了。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使放到国际上比较也是重大的改革成就。



作者:张国宝 来源:《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