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读|从弃电、气荒教训看能源优化进程

2018-11-09 11:02:33 太阳能发电网
改革是项系统工程,其实施和在经济上获得“改革红利”也需要一定时间。但如果不能及时到位,就会影响到原拟的能源构成优化目标。进行供应侧结构改革、优化能源构成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必须,而目前最适宜着手的是降低煤炭使用量和污染、增加新能源中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我国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成绩斐然。新能源消费量在2005

气荒形成的原因


2017~2018年冬季的气荒是空前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成因也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对此,近来已有不少人对其形成原因作了全面的讨论,这里仅就与本文立题有关的两个问题再做些分析。


国内近年天然气生产的增速明显下降并一直低于消费量的增速。


数据

2005~2010年其生产和消费年增率分别为14.2%、30.7%。

2010~2015年以上两数分分别为5.6%、11.9%。

2016年以上两数分分别为1.5%、7.7%。

2017年产量增长8.5%、消费量增长达15.3%。


这使在年中期就出现消费量“淡季不淡”“有峰无谷”的情况,以致要求土库曼增加出口并占了原订冬季的供气量指标,业内发出了该年“冬季气荒将更加严重”的预警。在这个背景上又出现了些供应上的意外:入冬后中亚天然气进口管线输气量间歇波动加剧,大幅降低了出口的日供气量,2017年減量约3000万立方米。2018年1月土库曼进口天然气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4%,乌兹别克和哈萨克进口环比分别下降42%和24%。这使相关管线必须实行更严格的限供,坚决采取“到量(按实际进气量分配的管线各出口供气量)关阀”措施。


此外,原定冬季可投产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因故推迟到2月初才正式运行并逐步加大其处理量,因天气原因使唐山、江苏的LNG接收站多次影响接卸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口气的实施。2017年天然气进口量陡增46.%,其中55.6%为LNG。临时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LNG大为抬升了其价格,2017年12月达10.48美元/MMBtu,同比上升40.9%。但这些进口气因配套设施不全,部分难以及时到达用户。


作为天然气链短板的运输储备调峰能力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影响越积越大,难以被每年所实施的力度不大的补救措施所抵消,使从供应侧以加大进口来保供的举措受到很大限制。到2017年底我国建成12座地下气库,工作气量仅占全国年消费量的3.6%,远低于国际平均值的15%或进口大国的20%。


这使冬季靠“压非保民”而勉强应对气荒的被动态势一直不同程度的存在并加剧,终因消费量的额外大幅度增加而出现了2017~2018年冬季的严重局面。


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日趋严重、内部结构失调的现象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对此已有许多讨论。笔者仅拟提出改革不到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价格机制的扭曲上。


首先,中国天然气资源禀赋决定其生产和运输的总体成本偏高。过低的气价使上游生产者仅有微利或有时陷入亏损,直接影响到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其次,在天然气进口上存在价格倒挂:中亚气在新疆口岸价为1.29元/立方米,而当地非民用气门站价为1.05元/立方米,到上海加上运输成本也比门站价2.08元/立方米高。2013年从中亚进口亏损282亿元。这迫使各公司要用石油生产所获得的利润去支持天然气的发展,近年油价大跌,石油公司上游的亏损更使天然气上游发展缺乏动力、使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


第三,世界各国天然气消费中民用(居民和商业)气价格偏高,这是其用气的不可中断性和为之供气所需的高昂服务费用所决定的,也是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但我国却相反。我国民用气在消费构成中占较高的比例,实际更加大了民用气价过低的影响。


第四,我国的峰值峰价和民用气阶梯价格政策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贯彻,即使有些试点区其价格差也不能真正反映供给方所付出的成本。特别是今冬,各地为保供而在国内外以高价紧急采购的天然气(包括LNG)却被迫以限定的平价出售,使企业今后更缺乏储备保供的动力。


上述多方面的影响使天然气工业整体上缺乏资金和发展动力,特别是无力进行耗资巨大的调节(联络)管线和储气设施(包括LNG专用码头和其配套的储库群及再气化系统)建设并保障其运行。在今年两会上发改委负责人透露将建2亿立方米左右的调峰机制,其中1亿立方米左右由“三桶油”完成,“另1亿立方米压实到地方责任”。


气荒等一系列事件表明,违背市场运作的机制成为天然气工业健康发展的拦路虎。天然气改革难以深化的突出表现是没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没能在强调政府宏观调控、对违法违规(包括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的同时为不同企业创造适合的营商环境,放手让市场的优胜劣汰去推动能源构成的优化。当人民币汇率这样关切经济全局健康发展的大事都可强化其市场机制时,有什么必要再坚持气价扭曲这一计划经济残留的阵地呢!



深化改革的形势要求我们,把中国天然气产量消费量的增长和结构优化纳入全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更加注重其发展的质量而不是单纯的增速,依靠科技创新和市场运作实现发展中新旧动力的转换。笔者强调指出,改革也是项系统工程,其实施和在经济上获得“改革红利”也需要一定时间,如果不能及时到位,必然使“十三五”计划和环保所要求的天然气发展目标难以落实,进而影响到原拟的能源构成优化目标。


从目前的实践和认识看,各方面一致的是必须加快能源构成的优化,但有所分歧的是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或者当前能达多高的速度)、用什么方法去完成。这就必然涉及能源发展的战略问题。



作者:张抗 来源:能源杂志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