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电池崛起,圆柱电池逐渐没落

2018-11-07 15:40:31 太阳能发电网
10月25日,特斯拉提前一周发布Q3财报,公司交付56065辆Model 3,环比增长203%,交付27710辆Model S和Model X,环比增长24%。几乎就在同时,国内锂电池寡头CATL公布三季度财报,公司实现营收97.76亿元,同比增长72.23%;扣非净利润为12.88亿元,同比增长137.92%
2018年,软包电池终于迎来了春天


从近三年来国内装机量前十的电池企业变化中可以看出:主打方形电池的依然雄踞一二,主打圆柱电池的沃特玛消失了,比克电池依然不温不火在5、6名次徘徊,更有意思的是,主打软包电池的孚能科技从第七晋升至第四,万向从21名跃升至第八,榜上无名的捷威动力跻身第十,前十内其它企业均是以软包产品为主的,另外排名第一、第三和第五的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和力神均承担着国家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电芯研发的项目,且不约而同的选择都是软包路线。


不难发现,行业内越来越多的目光已经投向了软包电池。


今年5月,孚能科技宣布完成了C2轮融资,累计融资超10亿美元,筹得的资金将用于加速扩张其全球汽车电池生产基础设施,并正式启动了欧洲生产中心项目;


7月,复星国际(00656)宣布通过旗下复星高科及基金,向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投资,为其产能规模扩充和开拓海外市场补充“弹药”;


8月,远景集团宣布将控股日产汽车旗下电动电池业务和生产基地AESC,同时收购日本电气旗下的电池电极生产业务公司NEC能源元器的全部股权。这也是国内软包技术发展的一大步。


此外,7月19日,韩联社报道称LG化学将在华投资约20亿美元,在中国南京新建一座动力电池工厂,明年10月正式投产。此后,产量将逐步提升,直到2023年扩大到年产32GWh。这是LG化学在中国建设的第二座动力电池工厂,第一座工厂已经转卖给吉利汽车,目前年产2GWh,消息称未来吉利还将扩建两条生产线,并仍旧采用LG技术路线的软包电池。


8月10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正式与戴姆勒集团签订《供货协议》,将向这家全球最大的豪华车巨头供应软包动力电池一直至2027年12月31日。这是国内成为继宁德时代之后,第二家进入戴姆勒供应链体系的动力电池公司。


9月6日,工信部发布了2018年第9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微宏动力配套一款长安牌SC7003AKBE纯电动轿车入围,系统能量密度为125Wh/kg,综合工况续航里程达到351公里。此前微宏动力只为客车配套,这是首次配套乘用车。


不仅是电池企业,主机厂也开始纷纷投入软包的阵营。2014年,作为软包电池最辉煌的一年,国内仅北汽、江淮和奇瑞等几家搭载软包电池,而在今年,搭载软包电池的车企除了以上还包括了上汽、通用、吉利、长城、众泰、知豆、江铃、长安、宇通、福田、金龙、东风一汽等数十家。


软包蚕食方形崛起势在必行


纵观锂电池发展近十年,选择何种产品形态,本质上是由技术层面来决定,从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安全性以及成本来看,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是最终的电池形态,圆柱电池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而在实现力度方面,产品形态的选择直接由终端来决断,特斯拉成就了松下圆柱时代,日产LEAF成就了AESC的软包辉煌,而宝马、吉利、宇通、东风等国内偏爱方形电池的主机厂则共同成就了宁德时代。


不难发现,AESC的蛋糕已被LG瓜分,主打方形电池三星SDI也疲于和LGC的竞争,国内寡头宁德时代早早布局软包电池,今年的装机5.2Mwh的软包也正式表明其向方形电池份额的蚕食的开始,国内前十企业与软包有关系的已占8家,曾经的软包巨头AESC也被国内收购并计划2019年底量产软包811并设计产能达20Gwh,2018年,软包电池国内及全球份额均有回温之势,蚕食方形已经开始。



作者: 来源:集邦新能源网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