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输送的高成本与可靠性问题,使得其与油气业不可比
可再生能源并不具有“本源”价值,因此并不必然需要从“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社会主义乌托邦视角进行大范围配置。从经济价值的角度,由于地处偏远,需要极高成本的电网基础设施,而临近地区又缺乏有效需求(中短期内),那么其经济价值也会很低。输送的必要性往往只存在在部分地区、时段以及情景下。
这一特点,也为世界能源基础设施与价格的形态所证明。石油全世界基本是一个价格,波动不大(相比电力一天几倍的价格波动),早就形成了全球互联的基本格局;天然气最初是气态的,管道投资巨大,但是LNG的出现使得其可运输性、存储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从而一个世界性的管道气与LNG统一市场(气与气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尽管各地区价格会因为运输成本而呈现不同。电力,基本并将继续永远维持区域市场的形态。
通过“输电线”加强跨区合作是个坏主意
“能源分布不均衡和消费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充分发挥电网跨区送电的功能”,“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地区一次能源资源匮乏,但用电需求大且集中,能源资源与用电需求的逆向分布决定了西电东送的必要性”。类似的话语在过去的媒体、网文、政府文件、甚至是学术文章中出现了成千上万遍,但是这句话却存在着至少四个逻辑上的跳跃。
第一,东部能源资源相比自身的需求是比西部少,相比自己的需求可能也少,特别是化石能源。但是这其中不存在有还是没有的二值分布,只是质量差一些,比有些国家还是好很多(比如德国的光伏),甚至某些资源还比西部好,比如海上风电。并且,资源的好坏必须基于利用的标准,而不是发电的标准。
第二,分布与消费不平衡如果是对过去的描述性判断,未来为何不能通过产业转移减弱甚至消除这种不平衡?事实上,“比较优势”原则是经济学领域产业布局最基本的常识,不存在没有能源优势就发展不了的问题,恰恰相反,具有丰富资源而经济失衡的“资源诅咒”倒是很常见。东部不具有能源资源优势,为什么未来要维持甚至加剧这种不平衡?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何没有角色?
第三,即使东部未来是能源消费中心,为什么不能依靠进口?如果就地平衡是个坏主意,为何就必须“本国内平衡”?印尼到东南沿海比新疆到沿海成本低多了。事实上,如果没有政策方面肆意的限制,沿海更大量的煤炭进口应该是我国各地区能源平衡的更有经济效率的方式。
第四,即使这种大范围调入调出长期是需要的,为什么不是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甚至火车拉上电池、抑或大卡车拉上LNG来弥补这种不平衡?如果电网送电比以上成本高出太多或者安全性稳定性差太多,为什么要用电网?
又大又粗的高压电网,特别是基于保证“线路利用率”的基荷送电,已经成为中东部地区电力系统增强灵活性、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巨大障碍。
隐含的,之前的部分讨论,动辄以“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作为由头,试图展示其对加强地区联系、跨区合作的经济含义,甚至时不时暗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大国的政治含义。经济与政治收益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通过“输电线”的方式来实现,是个坏主意。它不一定奏效,也意味着高成本所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如果人们相信可再生能源时代是未来,那么,必须消灭这种严重影响系统灵活性的基荷送电,以及过远距离(利用率低、成本高)的电力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