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面对的自然不再是一国品牌,竞争激烈程度也势必更为残酷。
全球光伏市场首先发端于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以欧洲市场为例,在电价补贴政策的激励机制下,欧洲光伏装机量持续提升,到2011年装机达到18.5GW,占全球新增装机量三分之二。在此期间,我国早期成立的光伏企业顺势而上,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2011年后,欧洲光伏市场开始转移,澳洲、北美市场爆发,国内逆变器企业也快速跟进。据介绍,2012年我国逆变器企业以高性价比优势,占据澳洲超过50%市场份额。
乘着海外市场的东风,不少逆变器企业在海外积累和沉淀了宝贵经验,在品牌知名度、营销布局、本地化仓储、客户资源、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占据了有利先机,例如阳光电源和古瑞瓦特。
目前,阳光电源逆变器国外市占率达15%左右,已批量销往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曾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阶段性“小目标”,他表示,要用5年时间海外市场收入至少占到公司总收入的40%,以抵御来自外界的各种风险。而海外深耕多年的古瑞瓦特,产品也已远销澳、欧、美、亚、非、拉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英国、荷兰、泰国、美国和德国等地都设有本地服务中心,运营达5年以上。此外,一份由印度新能源权威调研机构BRIDGE TO INDIA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2018年古瑞瓦特成印度屋顶电站市场最大中国逆变器供应商,占据了8.3%的市场份额。
当然,华为作为逆变器行业入场略晚的后来者,高举智能光伏大旗,国内外市场策略并举,迅速成为全球逆变器出货量领头羊。如今,华为满世界插旗,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放眼全球,国外市场上较好的逆变器企业有德国SMA、瑞士ABB、日系TMIC、奥地利Fronius、以色列SolarEdge、国内华为、阳光电源、上能电气、古瑞瓦特、固德威、台达、正泰、英威腾、锦浪等。当然,不同的区域市场,也有不同的市场份额。
于国内品牌而言,以大型项目见长的华为、阳光等在欧洲、日本、北美等传统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在印度等新兴市场也取得了重要战绩;而以家庭市场见长的古瑞瓦特、固德威、锦浪等企业在欧洲、澳洲、北美等传统市场也已具备了很不错的影响力。
针对海外市场格局,张利霞认为,目前市场上的品牌企业与客户在供需上已基本达到一定平衡,国际市场格局也基本固化,国际市场空间实际上是有限的。不过,像印度、中南美等国家都是积极开拓的方向,可以寻求一定的突破。
“异地”博弈 优胜劣汰不可避免
2013-2017年,国内市场一直保持高亢的发展态势,不少企业从中分得了一杯羹。在国内市场急速下滑时,一线企业在包揽国内市场份额同时,固有的国际市场也成为强有力支撑。但是,一些二线品牌则在市场开拓方面不免有些吃力,甚至要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市场本来就这么大,出海的人多了,一场激烈的竞争必然不可避免,最终难免不回归国内企业之间的内战,只不过换了竞争场地而已。” 张利霞表示。
她进一步解释,从国内市场看,目前加速去补贴成为趋势,这势必带来新一轮价格下调,而二线品牌产品成本原本就属弱势,面临低价竞争,盈利又比较困难,所以不利于持续资金的滚动投入,生存就比较艰难。从国外市场看,传统欧洲、澳洲和北美市场,已经趋于稳定,开发潜力并不大。同时,新兴市场的规模也十分有限,甚至有一些都不如国内一个省份规模大。因此,国外市场实际上也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这轮洗牌决定企业生死的不仅来自国内531新政,还有全球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潘勇强认为,“相比531新政对企业的影响,全球贸易战的经济影响,整体制造业的优胜劣汰,这些因素才可能对逆变器企业洗牌带来最大影响。另外,加之国内逆变器企业同质化严重,价格厮杀不断,优胜劣汰不可避免。”
曹仁贤日前也表示,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企业10%的利润可能就被牺牲掉了。而受印度对华光伏产品征收保障关税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本地项目工程建设速度放缓。李建飞说,印度制造业发展相对落后,对海外产品具有一定依赖性,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由于中国市场异常火热,印度本土产能供应不足,导致印度市场真正实施的项目并不多。
如此当下,适者生存。也许挨过寒冬,经过这轮国际性竞技考验,剩下来的才能更好的站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