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巨头避谈新政 扩产能否“突围”?

2018-07-07 07:39:59 太阳能发电网
“5·31新政”出台至今,业内对其反应不一。有的企业一片哀嚎,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够“手下留情”,适当地放松政策,但有的企业则主动求变。  多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企业积极地采取措施谋求改变,是希望能够在新政引发的洗牌期抢得先机,虽不能保证脱颖而出,但起码立于不败之地。  龙头企业频频
产能扩张并未停息


  在“5·31新政”发布之前,多家光伏上市企业发布了庞大的产能扩张计划。


  隆基股份2017年发布的产能扩充战略3年规划显示,2018年底,其单晶硅产能将达到28GW,2020年底达到45GW。而另一单晶巨头中环股份(7.900, 0.10, 1.28%)(002129.SZ),到2019年年底的单晶硅产能也将达到23GW。


  多晶方面,通威股份(6.250, 0.23, 3.82%)(600438.SH)从2017年1月到11月,先后在四川、内蒙古投建多个光伏项目,累计投资额高达330亿元。在建项目完成后,其多晶硅产能将进一步提升,将达到7万~8万吨,2020年或将达到10万吨左右。保利协鑫能源在2017年4月便发布了6万吨的扩产计划,预计到2020年,其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2万吨左右。


  记者调查发现,隆基股份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年产5GW单晶组件项目以及通威股份合肥基地10GW高效晶硅电池生产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中,似乎并没有受到新政的波及。


  但是,记者在走访上述企业的生产基地时发现,受新政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处在满产的状态。


  以隆基股份为例,其位于江苏省泰州市一生产基地车间处于检修的状态。该厂员工向记者表示,不只是车间检修,前段时间,工厂还突然放假三天。


  但刘晓东表示,公司现在产能开得还是比较满的,订单情况整体不错。估计到三季度,整个行业会根据行业订单的变化,作出调整。


  对于产能过剩的问题,刘晓东表示,像多晶硅料环节或者硅片环节,甚至电池环节,这些新建的产能都代表着更好的技术,或者是更低的成本。而业内常说行业产能过剩,实际上是在统计的时候,在分母里把过去的落后的产能或者高成本的产能还统计在内。经过这一轮行业洗牌之后,很多落后的技术和高成本的产能估计就会退出,这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晶科能源(NYSE:JKS)位于江西上饶市的双倍增项目似乎进展并不那么顺利。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其中固投100亿元,用地2000亩,主要生产8GW金刚线切片、4GWPERC黑硅电池片和8GW高自动化光伏组件。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0亿元。


  不过,记者实地调查获悉,该项目目前只完成了若干车间的建设,在项目规划地西侧,仍有大面积的土地没有得到利用。


  对于项目进展问题,记者联系晶科能源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不过,记者从该项目工程部工作人员沈某处得知,上述项目空地在2017年底原计划用于建设仓库,但迟迟没有接到公司的具体通知。沈某还透露,目前南侧已建成的两个车间原计划是用于生产组件,但现在其中一个已被当作仓库使用,所以,不知道原计划仓库是否还会建设。


  不过,上饶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管委会相关部门每周都会对项目进行评测,晶科能源的项目进度符合预期。



作者:秦枭 吴可仲 来源: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