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取暖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加入,现行电价政策成“拦路虎”

2018-07-06 00:15:39 太阳能发电网
人到中年的刘国斌,2016年从某大型能源央企辞职后,自筹1亿多元,创办了位于北京西五环的北京燕开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燕开能源”)。而让他“孤注一掷”的,正是当年刚刚兴起的电代煤项目。“在电力装机本就过剩的情况下,低谷电更是供大于求。加上弃风弃光日益严重,通过蓄热技术将谷电、弃电储存起来,应用于北方供暖,市场大有可为
这样一来,电价到底能不能降?“企业不会做赔本买卖,首先有利才有可能让利。不可否认,电价是影响电采暖的重要因素,现行电价仍以政策导向为主,并未根据市场形成定价机制,的确不够灵活,调节能力不足。我认为还要从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入手,让企业有利可图,进而才可能有降价意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用电与能效研究所副所长郭炳庆称。


那么,降价有案例吗?河北省发改委电力办公室主任张宝利介绍,张家口地区电代煤项目中,执行电价已降至0.15元/千瓦时,加上其他费用,企业实际缴费约0.17元/千瓦时。“得益于优质风光资源,及政府补贴、市场化运行等配合,输配电价直接降低一半。这是国家给张家口特批的政策。”


但也不是没有隐患,徐阿元提醒:“一些市场化的清洁取暖交易,是基于当前弃风弃光突出的情况。未来清洁能源消纳矛盾缓解,或取消新能源补贴后,低价电资源难以为继。”


市场化机制成破题关键


创新清洁取暖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划》对此明确支持。一边是政策鼓励进入,一边是迟迟未有定论的电价之争,社会资本如何能更“放心”?


在郭炳庆看来,电价虽是影响企业经营的关键之一,但绝非唯一。“即便电价成本相同,不同企业的运行仍有差异。根据热效率、热损耗等运行状态的不同,企业成本可能相差一倍以上。“假设每度电成本0.3元,制热能效比(即COP)为1时,一份电产生一份热。当COP达到3,一份热的成本相当于降至1/3。重要是选取什么样的电采暖方案,否则无论拿到多优惠电价,企业都有可能亏损。”


与此同时,郭炳庆也向企业拿出一颗“定心丸”。“《规划》提出‘创新优化取暖用电价格机制’,实际已经为降本指明方向。一是通过直接交易,优化电力调度机制,调剂余缺;二是建设蓄热式电锅炉等具有调峰功能的设施,提供电力系统辅助服务,削峰填谷。”


市场化定价机制,得到了徐阿元的认同。“此前我们主动组织电代煤用户,打捆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建立长期稳定且价格较低的供用电关系。由此共完成交易电量10亿千瓦时,降低用户成本约3150万元。”


类似方式还在张家口得到实践。通过“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四方机制,将保障小时数以外的增发电量全部用于供暖,上网电价便可依据市场形成。“促进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探索市场化竞价采购机制、鼓励可再生能源就近直接消纳等,都有助于降低采暖成本,也是对地方财政压力的缓解。”张宝利表示。


对此,刘国斌有着自己的看法。“北京去年将谷电时段延长1小时,仅这个小小举措,一个采暖季我们便减少100多万元电费支出。我认为,目前还需制定统一规范的电价及收费政策,用政策推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这总比靠钱补贴来得好。”



作者:朱妍 来源: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jianp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