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确切的说是在现有的成熟技术基础上,向更高的量产化技术发展。在CIGS技术方面,整个国家能源集团布局了CIGS薄膜光伏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高性能组件生产、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CIGS薄膜光伏发电应用五大板块。神华光伏着重于前端技术研发,致力于提升电池转换效率、组件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以及优化生产工艺。目前在德国有研发中心,也正在国内建立相应的研发中心。不仅仅针对玻璃基产品,将来也会对柔性技术以及应用端进行开发。
针对组件生产,目前,集团规划在重庆建设306MW生产项目,现在已开始厂房和机械设备的搭建,年底将进行调试,预计明年6月实现量产化。
中国能源报:如果顺利量产,您认为在成本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环节呢?
张波:在国内CIGS生产技术中,现阶段成本占比较高的主要是原材料,比如高纯铟、高纯铜、封装等,国内现有供应资源需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譬如玻璃基产品,在国内玻璃生产厂家较多,但由于透光性以及镀膜工艺对玻璃的生产工艺和特征参数的要求,符合要求的产品并不足。将来,要求会进一步增加,既要吻合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需求,还要符合建筑玻璃幕墙的各项指标。这些在国内目前还比较稀缺。相关产业一旦发展起来,CIGS成本将会大大下降。同时也会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和提升。
中国能源报:您所说的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目前在终端应用市场的开发情况如何?
张波:BIPV应用端很复杂,既要符合光伏的特征,又要符合玻璃幕墙、建筑外墙等一系列标准。此外,还要综合考虑安装、防火安全、储能等一系列问题,但这将是CIGS技术一个巨大应用端市场。由于CIGS产品外观特性,与建筑幕墙和外立面材料的建筑特性非常吻合,同时,CIGS技术特性能够有效满足BIPV发电要求。可以说,CIGS技术是BIPV应用的佼佼者。而BIPV作为新兴的能源应用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巨大的开发空间。
目前,我们主要的BIPV项目都在欧洲,计划在国内形成稳定产能后操作项目。我们最具标志性的是在瑞士巴塞尔的78米高大厦的建设。今年年底,我们会开始在广东、海南推动,也计划在国家能源集团自己的建筑上应用。
BIPV涉及的是“建筑人干光伏,还是光伏人干建筑”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特别是在BIPV市场前期开发过程中尤为重要。
如果是建筑人干光伏,就会优先考虑建筑设计——定制化,不同形状、不同外观,不同色彩。差异化的设计固然好,但会使加工成本产生较大差异。一切取决于投资人追求的建筑理念和市场定位。
而光伏人干建筑,是用标准化的技术、标准化的产品形成标准化的建材,这时候就不会有明显的差异化,标准化的应用会确保规模化量产和成本的综合效益。我本人更推崇光伏人干建筑,结合建筑本体,提升相关工艺水平。我们的定位是希望将CIGS玻璃基组件做得像标准的建材,使CIGS组件更广泛的应用到现有和即将建设的绿色建筑之中。这是我们未来可以想象的市场,并且具有实用价值。
我个人坚定认为CIGS薄膜光伏技术在未来的清洁能源发展中会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里程碑式的领导作用。这需要一大批技术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逐步了解、加深认知。在推动CIGS技术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方面,我们神华光伏技术人员承载着国家、企业,及新能源发展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