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电价主要基于技术进步、成本下降等考虑
《通知》明确,普通光伏电站标杆电价统一降低0.05元,一类至三类资源区分别为每千瓦时0.5元、0.6元、0.7元,“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也降低0.05元,具体为每千瓦时0.32元;符合国家政策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标杆电价保持不变。
去年底,国家已经出台了新增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为什么5个月后再次下调普通光伏电站标杆电价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
“光伏发电目前是需要财政补贴的行业。实行光伏发电价格退坡,尽快降低补贴标准,是国家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的政策,市场早有预期。”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解释,此次降低电价的主要考虑是:
一是组件价格快速下降。今年以来,组件价格降速较快,常规组件平均价格已由去年底的每瓦3元降至今年5月的2.5元,少数企业已经报价2元。光伏组件平均价格与去年底相比降幅已达约17%。
二是与光伏领跑者基地招标上限价格衔接。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组织招标的10个应用领跑者基地中标价格,普遍低于同类资源区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平均下降0.24元,降幅约36%。该负责人介绍,“企业投标光伏领跑者基地,需要在2018年光伏标杆电价降低10%的基础上报价,相当于下降5.5—7.5分作为招标上限价格。由于领跑者基地技术先进,且项目建设边界条件规范,对土地税费、弃光率等均有严格规定,普通电站完全按照领跑者基地招标上限价格执行过于严格,所以此次降低5分。”
三是补贴缺口增长过快。“去年以来,分布式光伏发电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按照分布式光伏新增1000万千瓦测算,每年需要增加补贴约40亿元,补贴20年,总计需要补贴800亿元。分布式光伏发展速度过快,也存在不少风险,需要通过价格杠杆发挥适当调控作用。所以,这次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也相应下调5分。”该负责人介绍。
此外,光伏项目建设周期较短。普通光伏电站的建设周期一般为4至5个月,分布式光伏的建设周期更短。“从实践看,一年调整一次价格未能及时反映产业发展实际。德国实行固定补贴管理时,先是每年调整一次价格,后来组件成本下降较快,改为一个季度调整一次,再后来改为两个月调整一次。”该负责人说,“历次价格调整主要根据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情况进行,并没有固定调价周期。若留"缓冲期"会带来"抢装"问题,对产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对非技术成本低的地区优先下达规模,降低光伏企业负担
据了解,《通知》出台后,有些地方电网公司简单理解为国家要控制光伏的发展,该并网的项目也不给并了,按政策要求该垫付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也停止了。
对此,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类行为要立即改正,“光伏发电是绿色清洁的能源,符合能源转型发展方向,我们将继续支持光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除了需要国家补贴的项目,在保证消纳、满足质量安全等要求的情况下,其他项目是放开的。”
从目前情况看,光伏发电项目非技术成本高、企业负担重的问题仍较突出,影响着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的同时,如何减轻光伏发电企业负担?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谈道,将通过严格执行可再生能源发电保障性收购制度、减少土地成本及不合理收费、鼓励金融机构将光伏纳入绿色金融体系、制止纠正乱收费等增加企业负担行为、加强政策落实和监管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
“今后我们将把各地落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非技术成本情况作为年度规模安排和基地布局建设的重要依据。对非技术成本低的地区优先下达规模、布局基地建设。着力减轻光伏企业负担,加快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