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或难保利润
“招投标过程乱象丛生,投资企业和生产企业都受到挤压。”上述光伏负责人坦言,“如果高效组件供给出现问题,直接后果,一是项目不能如期并网,二是投资企业牺牲利润。”
“其实,通过第二批领跑者的施行就可以看出,领跑者项目的利润并不比普通项目高。”曹君如表示,由于很多企业都把参与光伏领跑者作为自身实力的证明,因此也不排除有些企业“只要不赔本就会做”的情况。
按照供求关系理论,供货压力大,价格本应水涨船高。但10个领跑基地报出的最终电价,确实让中标者和制造企业都高兴不起来。
“以山西大同浑源县蔡村镇(碾槽沟村北)项目为例,按照0.42元/千瓦时的申报电价,如果中标企业要保持8%左右的内部收益率,组件的价格应该在2.35-2.4元/瓦左右。结合项目给出的技术路线,这一价格水平已经低于目前高效单、多晶组件2.65元/W和2.5元/W的均价水平。如果将光照条件、保障收购小时数等因素考虑在内的话,按照青海项目给出的0.31元/千瓦时的价格,组件价格应该还会再低一些。”曹君如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上述组件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单晶高效组件需求很大,叠加PERC、双面等技术的高效组件投入成本颇高。适合领跑者需求的高效组件很快将会承受价格下行压力,毛利被压榨,越是310W以上的高效产品越没有利润。高效组件价格一旦作为标杆,普通组件价格肯定会再下降,企业需要寻找新的盈利空间。”
“在硅片端,单晶硅片从去年逾6元/片的价格一路降到目前的4.4元-4.5元/片,除了龙头企业还有0.3元左右的毛利,其他大厂利润更薄。”一位行业分析师透露,目前中小型单晶硅片厂都是现金成本以内运行。“今年一季度停产的单晶硅片小厂到现在也没有开工,因为单晶降价后的价格早已低于这些小厂的成本。同样,多晶硅片也从去年的4.8元/片降到3.3-3.4元/片,除龙头企业还有毛利外,年产能3GW的中等多晶硅片厂,已经没有毛利可言,一些小厂从二季度便开始停产。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单晶小厂停产较早,相对多晶库存少一些。”
“这次硅片降价,单多晶均因需求不如预期所致,价格从电站应用端传导至组件、电池、硅片生产端各环节。”上述组件企业负责人分析,“单多晶硅片合理的性价比价差是0.6元/片,目前超过1.3元/片,但下游电池和组件价格却未拉开,因此,多晶组件毛利率已远高于单晶。目前一线组件厂商正在转变订单结构,产能逐渐向多晶转换,以此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
不仅组件企业,低电价带来的压力同样也让逆变器生产企业深有感触。参与多个领跑者项目的某逆变器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标电价低,其实设备商是首当其冲的。高效组件在第三批领跑者以及后续应用领跑者中会大量使用,对逆变器的效率诉求也会提高,因此,逆变器在降成本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但目前逆变器价格多在0.3元/W左右,降本空间也十分有限。”
低价中标削弱创新力
自首批光伏领跑者计划实施以来,“支持先进光伏技术产品扩大应用市场”的初衷正在步步践行,2015年“领跑者”计划设定的转换效率已成为当前电池组件转换效率的普遍水平,PERC、黑硅、MWT等先进技术不断发展应用。其间,企业的科研攻关功不可没。
诚然,平价上网是新能源行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根据领跑者项目一再报出的超低电价,制造企业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提升能否领先于电价下降的速度呢?
“业主最终的电价已经很低了,设备商也没有办法,只能想方设法降成本。但政府确实应该考虑到整个行业的合理利润。”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不想带头降价,但没有利润行业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合理的利润可以保证相应技术研发的投入。政策引领光伏行业一味比拼价格,最终只会忽略了技术积累,最终伤害的是国内光伏产业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