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是国际平均水平10倍以上
“绿证核发数量多,而购买绿证的需求量并没有那么高,供过于求。”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购买绿证在1000个以上的企业只有5家,而且多与环保行业有关,“绿证在能源圈外的知名度并不高”。
据记者了解,其实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一度对国内的绿证交易怀有热情。“比如苹果公司是有购买绿证传统的,在很多国家都买,但是他们觉得中国的绿证太贵了。”知情人指出,国内的绿证价格是国际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国内推出绿证最主要的目的是替代补贴。但在国际通行做法中,特别是在自愿认购阶段,卖绿证不影响拿补贴,绿证只是额外的支持。在中国完全不是这样。”
另一方面,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使用绿色电力的意识尚处萌芽阶段。“国内企业可能还不太适应。去年有排行榜总结了世界500强企业采购绿证的数量,像英特尔、苹果、亚马逊等企业都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国内的阿里巴巴、百度等同类企业名次都相对靠后。中国企业好像并不在意这样的排名,与国外企业相比,两者根本不在同一频道上。”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指出,目前企业认购绿证大部分还是源于对环保的情怀性支持,更多是为了体现一种态度。“类似于摩拜这样的企业,更加贴近普通消费者,可能购买的意愿更加强烈。而电网和传统煤电企业对于这样的支出则很慎重。”
“相关的管理机构和平台应该多做宣传和推介,在这方面企业能做的很有限。”张某说。但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让绿证在能源行业内外都保持一定的热度也是目前推广的难点之一。因为很多政策还在调整中,价格体系也可能有一定的改变。所以,现在不是做宣传的好时机。”
“强制”交易细则争议颇多
采访中,有观点将认购少的原因指向了“自愿”,并指出根本解决办法在于实施“强制”交易。
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去年2月发布的《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132号),将根据市场认购情况,自2018年起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今年3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也已明确写明,各省级电网公司制定经营区域完成配额的实施方案,指导市场主体优先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在市场机制无法保障可再生能源电力充分利用时,按照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配额实施方案进行强制摊销。
2018年即将过半,但据上述知情人透露,配额和绿证强制约束交易何时能够启动尚无定数。
“配额是按年度滚动制定各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社会用电量中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总量的最低比重。目前配额和绿证的考核对象暂定为售电企业:一方面是电网公司,它代表了大部分的直接用电方和参与直购电的用户;另一方面是各售电公司,它代表着其范围内的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此外还有自备电厂,它们自发自用,也代表了一种用户类型。”据他介绍,配额和绿证的考核方式及比例问题是当前颇具争议的难点。“就考核方式而言,企业可以通过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来满足配额指标,如果消纳的可再生能源电量达不到配额的比例,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绿证的方式完成配额。但如果企业没有完成配额,也没有买够相应的绿证怎么办?目前的解决方案是让相关企业向电网购买‘替代证书’。这种替代证书的价格得根据‘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成本等因素’确定。但目前各方对于这一方案还一直有不同看法。例如,价格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对绿证价格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都是争论焦点所在。”
而事关考核比例,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已经给出了各省级行政区域2018年、2020年的总量配额指标和非水电配额指标。“配额和绿证如果强制交易,一定也会分省考核,各省比例不同。如何确定这一比例,各省也是各有各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