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游的“合谋”
仅仅一年多时间里,金刚线就以风卷残云之势重新颠覆了光伏硅片切割领域。事实上,这也是一场国内金刚线企业与下游光伏巨头们所开展的“合谋”之战。
《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光伏发电电价水平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50%以上,在用电侧实现平价上网目标。”因此,探究光伏成本下降,以迎接平价上网周期的到来成为光伏企业重点发展的方向,我国光伏产业正由原先的“补贴驱动”转变为“技术驱动”。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业内人士表示,早在五六年前,一些硅片企业就已经发觉传统砂浆切割技术已经很难出现降本空间。后来的数据也证明,金刚线技术在晶硅切片环节所展现的巨大降本优势势必会对砂浆切割技术进行取代:在单晶硅方面,金刚线切割以及薄片化技术使用,可使切片环节非硅成本下降三成以上;在多晶硅方面,金刚线切割技术叠加黑硅或添加剂技术可使硅片成本下降0.5元以上。
虽然金刚线切割技术在硅片成本端能带来可观的优势,但早期却因为该技术为日企所垄断而一度使得国内光伏企业无法适用。于是,以隆基股份为代表的金刚线下游光伏企业着力培育国内金刚线企业,并且在2014年至2016年,促使国产金刚线迅速崛起。
对金刚线企业提供巨量需求是下游光伏企业扶持行为的主要体现。界面新闻记者梳理杨凌美畅以及A股金刚线“三剑客”三超新材(300554.SZ)、东尼电子(603595.SH)以及岱勒新材(300700.SZ)公开披露的大客户信息发现,隆基股份、协鑫集团旗下企业、中环股份(002129.SZ)、晶龙集团等光伏龙头企业闪现于上述金刚线企业的主要客户群之列。
当前金刚线产能最高、市占率最大的企业杨凌美畅就是由隆基股份一手扶起。杨凌美畅与隆基股份的总部同处陕西省,根据四方达(300179.SZ)2016年计划收购杨凌美畅披露的相关信息显示,杨凌美畅2016年前三季度近98%的营业收入均来自隆基股份及其关联公司。
相同的现象还出现在A股金刚线“三剑客”身上。
岱勒新材2014年以来的前五大客户变迁情况显示,2014年至2016年,隆基股份及其关联公司向岱勒新材采购金刚线产品金额不断上升。2016年,岱勒新材从隆基股份及其关联公司获得的销售收入为0.45亿元,占营收收入的比例高达24.42%。
随后,协鑫系企业苏州协鑫光伏科技及其关联公司取代隆基股份及其关联公司成为岱勒新材2017年的第一大客户。报告期内,岱勒新材从苏州协鑫光伏科技获得的销售收入为0.74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为17.09%。
三超新材2014年以来的前五大客户变迁情况则显示,2016年,中环股份凭借约0.26亿元的采购额和16.66%的营收占比成为三超新材的第一大客户。该公司2017年年报显示,其第一大客户销售额为0.48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为17%。
由于没有公开客户名称,三超新材披露的2017年前五大客户的具体信息不得而知。界面新闻记者致电三超新材董事会秘书周海鑫,其回应表示中环股份、江苏协鑫硅材料仍为目前该公司前五大客户。
东尼电子2016年金刚线业务的第一大客户为晶龙集团。后者实际控制美股上市公司晶澳太阳能(JASO.O),并贡献了东尼电子当年度金刚线业务40%以上的收入。
在下游光伏巨头的扶持下,国内金刚线品质不断提升的同时其价格更是一路走低,这大大降低了下游光伏企业使用金刚线切割的成本。数据显示,金刚线“三剑客”2014年金刚线每米的出售均价为0.51元至0.52元,到了2016年,这一价格已经降低至0.22元至0.27元。岱勒新材招股说明书更是显示,其2017年上半年的单价已经下滑至0.18元。
此外,界面新闻记者根据三家企业2017年年报中金刚线业务营收和销售量测算,岱勒新材、东尼电子、三超新材报告期内金刚线平均售价分别为0.18元/米、0.16元/米、0.19元/米。